说“兴”----陕北民歌表现技巧谈
郭有生
在《诗经》中,有三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即赋、比、兴。其中“兴”,人们习惯称比兴,其实比是比,兴是兴。大概许多兴中有比,人们才这样说。
什么是“兴”呢?人们最熟悉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个解释有这么几层意思,一是位置,“兴句”在前,“咏句”在后;二是特点,一个“他物”之词,点名了“兴句”的内容和“所咏之辞”(即咏句),从客观上来说,没有什么联系,说有联系也只是主观上的,像朱熹就说,兴“全无巴鼻(根据来由)”;三是关系,兴句具有引发咏句的作用。由此为滥觞,后世诗词都有应用。特别是陕北民歌,更是大量采用兴法,似乎没有兴法,就不是陕北民歌了。
兴,我们可以分为五类。
一.韵律式。这种兴句,往往把形式美、音乐美和情感美融为一体。我们知道,一个诗句,停顿形成节拍,节拍变化反复或同一反复形成节奏,节奏情感化,就形成了韵律。这种类别,从内容上来说,往往兴句与咏句没有任何联系,但又是其他各种兴法的基础。无论哪种兴法,形成语言韵律是最基本的语言目标。
1.三十三颗荞麦九十九道棱,妹妹你是哥哥的心上人。
2.天喊雷来檐滴水,为看哥哥跑断了腿。
3.一片花花一洼洼春,睡在炕上想亲人。
二.联想式。这一类具有生活化、情景化、真实化的特点,给读者的感受是作者触景生情,有渐入佳境的效果,防止了文笔一览无余。其联想方式往往是接近联想、关系联想和相反联想。
1.打一鞭子毛驴上陡坡,妹妹槽边偷的亲了个我。
2.一滩枣枣叶叶里稠,想起红袄袄妹妹难开口。
3.硷畔上石凳好冰凉,那一天和妹妹坐一块好暖和。
三.烘托式。这种方式,具有渲染气氛、烘托心理的作用。
1.清早的红霞东山上烧,双喜字贴在窗上人在笑。
2.北风刮来一沟沟霜,盼只盼东方出太阳。
3.大红公鸡窗台台上卧,红军进村好红火。
四.比喻式。即兴句是喻体,咏句是本体。有化平淡为生动、化写实为写意、化质朴为华美、化直白为含蓄的作用。
1.要吃酸枣爬崖畔,要交妹妹放大胆。
2.蜜蜂蜂飞来绕花花,天把咱俩搅在一搭搭。
3.苦菜花花苦根根,旧社会黄连满家门。
还有一种比喻式,兴句是借喻,并非上下两句构成暗喻。如“黑云遮天天不亮,土豪劣绅逞凶狂。”
五.综合式。即上面所说两种方式以上的综合应用。
1.桃花花开在山沟沟,俊妹妹坐轿到门口口。---兴句既渲染了热烈的气氛,又比喻妹妹的美丽。
2.一双双燕子歇雀窝,紧走几步想问妹妹跟不跟我。---既是联想式,又是比喻式。
采用比兴,整体来看,有音乐的韵律美,表现的曲折美,欣赏的回味美,是陕北民歌优秀的表现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