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韩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孙宏恩同志,利用节假空余时间,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实地调查研究,请教资深老师,编写了五万余字的韩城历史故事,本头条给以连载刊发,文责自负。目的是宣传韩城古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远渊的悠久历史流长。如有不同观点,可在文下评论区留言,以便更加翔实的记录宣传韩城。欢迎欣赏阅读。
晋阳之战后,因韩赵两家世代交好,魏家掌门人魏桓子魏驹感到压力山大,他害怕自己有一天被韩赵两家联手吃掉。于是就励精图治治理自己的地盘,并四处招揽人才。他听人说孔子有一弟子卜子夏学问高超,见识独到。做莒父宰时,就把当地治理的井井有条。后来在孔子整理六经的时候,卜子夏为了帮助自己的老师完成这份工作,毅然辞去莒父宰的职务,长途跋涉到东周的国都洛邑,在国家资料库觅取资料。然后子夏还怕资料不全面,又带人深入民间搜集有用素材。并对搜集到的资料和素材进行了鉴别分类,整理编册。在整个整理编纂过程中,卜子夏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有人评价说:“卜子夏对《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整理编纂传播的伟大功绩,仅次于他的老师孔子。”在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后,子夏与同学在孔子墓前虔诚的守孝三年后,因为与曾参等人意见不和(后来有人说二人名字相克,一参一商,参商不见面),就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温邑。一时间为了师门的不团结感到心灰意冷,就一直在家研习学问。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学习,子夏的学问更加高深。因为居家时间过长,他就准备出门游历一番,看看能不能有机会创立一番事业。正在这个时候,晋国大夫魏桓子在听人介绍说卜子夏博学多才后,派到子夏家里邀请他的人来了,来人告诉子夏说,自己的主人魏桓子盛情邀请他到自己的封地龙门附近,为自己年幼的孙子魏斯讲课,子夏一听,瞌睡送了个枕头,就和魏桓子家人一起来到了这里,到这一看,发现这里紧靠当时的少梁城,既能避开了城市中心的喧闹干扰,又与城内交通方便,是一个讲学设教的理想之地,就答应了魏桓子,并提出了一个要求,要继承老师的遗愿,在这里兴办学堂,广招学生。魏桓子也是一个有长远眼光的人,觉得这是给自己培养人才的好事,马上就答应了。
:
魏文侯魏斯因为受到卜子夏的良好教育,忧患意识极强,当时魏国西有秦韩,南有楚,北有赵,东有齐,地处中央,易攻难守。于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他用师兄李悝为相,改革弊政,依法治国;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用师兄乐羊、吴起为将,攻掠中山国,占领秦河西之地;使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魏斯在位50年,选贤任能,内修德政,外治武功,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斯之贤。魏斯在成为魏文侯后任用的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等人,都是卜子夏的弟子。因卜子夏在魏国的兴起的过程中,拥有莫大的功劳,魏文侯尊封为卜子夏为 “魏国公卜夫子”。
卜子夏可以说是战国初期推进文明西进的先哲。他兴办学堂广招门徒对他的设教之地(现在的陕西韩城)的教育事业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如果没有子夏传播的儒家思想的支撑,韩城的文化很难得到那么大的发展。后来也就不会在一个小小的县域之地孕育出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南北朝时期连续三代涌现出两位尚书、一名御史的薛麟驹家族;宋代张昪;明代薛国观;清代王杰三朝宰相等一批韩城文化史上的佼佼者。为了纪念卜子夏的教衍之德,在韩原子夏曾经执教过的地方(韩城英山西河村),自明代就建有“卜夫子子夏庙”,并有碑曰“教衍西河”、“西河宗师”、“魏国公卜夫子”。在庙的寝殿里塑有子夏儒服儒冠教授的坐像,后世学子四时祭祀,香火甚盛。(清康熙年间康行铜版《韩城县续志》与清乾隆年间傅应奎版《韩城县志》均有记载)。南北朝时期北魏人郦道元所写《水经注》上也有韩城高门原有子夏庙,澽水之流有子夏石室,子夏庙室的记载。另在韩城的西泽、上甘谷、卜家村仍有卜子夏后人居住,并建有卜夫子祠或先贤子夏祠,及卜夫子祠堂等。
韩城的婚丧大事一直保留着儒家仪礼。在儒家《仪礼》、《周礼》、《礼记》等精典教材中,将娶嫁程序定为“六礼”。而在韩城,虽将其简化为“四礼”,但仍保留了其中问名、纳彩、请期、亲迎等主要内容。韩城的丧仪儒家色彩更为浓厚。从孝子头戴的系头子,身穿的麻衣,腰系的草绳,手执的麻杖,到丧舆的样式,铭旌的制做,出殡的程序,无不保留着《仪礼》中的规范,称韩城丧仪是古《仪礼》中丧仪的活样板,一点也不为过。这些都和子夏教衍西河有极大的关系。
韩城历史故事——卜子夏教衍西河(一)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