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王杰 15文/周凤森
(15)
1957年,金乡县这场百年不遇的洪水随着雨季过去也逐渐退去,但细密的秋雨淅淅沥沥地一直延续到九月底,以致道路泥泞,行走困难。在华堌村近邻有个村叫大孙庄,庄子西头住着一户姓王的人家,因为家中排行老三,村里人都称呼他王老三。王老三的儿子在矿上工作,很少回家,家里只有他和老伴、儿媳三人生活。九月底,王老三的儿媳生了个男孩,家中添丁,老两口高兴地逢人就笑,可没想到第三天,这婴儿突然口吐白沫,浑身抽搐,眼也翻白,小孩也不哭了,这可把全家人吓坏了。王老三慌慌忙忙地借了一辆地排车,儿媳刚生孩子阴雨天不能出门,王大妈就抱着小孙子坐在车上,王老三又用大雨衣顶在老伴头上,然后拉着车子就往城关医院跑。当王老三走到大庙南门时,突然哎哟一声,坐在地上。王大妈焦急地问,“他爹,你这是怎么了?”王老三抱着脚说:“我崴脚了,一步也不能走,疼死我了”,边说着边嚎啕大叫。阴雨天,四周连个人影都没有,望着怀中快要断气的小孙子,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王大妈坐在车上也大哭了起来,边哭边说:“我的小孙子呀,这可要了咱的命了,这可要咱的命了”,王大妈解放前缠过小脚,平时自己走路都蹒跚不稳,抱着小孩在泥中走路更不可能,老两口就这样一下子陷入困境。
这一天正是星期六。洪水过后王杰家正想整修下房子,就让王杰去城关供销社买件平墙工具。王杰刚离开华堌村不久,小雨就密麻麻地下了起来。王杰就将褂子脱下,顶在头上,向城关赶路。突然,王杰看到路边停着一辆拉车,车上坐着一个老年妇女,抱着小孩用雨衣蒙住头,车旁地上坐着一位大爷。王杰疑惑不解地走向前去问,“大爷,下雨了,您怎么还坐在地下淋雨呢?”王老三见来了人,就像见到了救命稻草,忙说:“小同学,我本来去城关医院给小孙子看病,走急了路又滑,就将脚崴了,站都站不起来”。王杰连忙说:“大爷,你坐这里休息下,我拉着大妈去城关医院”,王老三怀疑地看了看眼前这个小男孩说:“小同学,你能行吗?”王杰坚定地说:“大爷,俺村挑沟挖河我都参加了,拉地排车,没问题的”。说完,叮咛大妈坐稳,王杰就拉起车子,在泥泞的路上艰难向城关北门走过,边走王杰边问,“大娘,咱去哪家医院看病?”,王大妈说:“去城关医院找辛医生,我听说她看小儿病看得很好”,王杰说:“俺也认识她,她是咱县的劳动模范,去俺学校做过报告”。不久,王杰拉着车到了城关医院,放下车就大喊:“辛伯母,辛伯母”,辛医生听到后说:“我在这里,快进来吧”。王杰搀扶着王大妈抱着小孩走进来,王大妈一见辛医生就在跪地上,“辛医生,快救救俺孙子,他不行了”!辛医生急忙检查了下孩子,然后拿出银针,在小孩头部、脚上、手上都做了针灸,不一会就听到小孩哭了起来。辛医生埋怨地说:“好了,现在孩子已无大碍了,你们若再晚来一步,阴阳离决,谁也救不活了”。王大妈感动地掉下眼泪,对辛医生说:“多亏了这位小同学冒雨送来,要不,俺小孙子就没命了,我得磕头谢谢他”,王杰拉着王大妈的手说:“大妈,遇到这种情况,谁都会这样做的”,辛医生赞许地看着王杰说说:“小同学,帮忙就帮到底吧,她小孙子病好了,你帮着去财务柜台上交上五毛钱,然后还得把人家送回家,天不早了,你们交上钱快往回赶吧”。王杰交钱后又把王大妈扶上车,然后拉回大孙庄。
王杰在日记中说:“真正的革命战士就要准备在革命战争中迎接万难,排除万难,不怕困难,经受住各种各样的风浪考验,哪怕是刮起十二级台风来,也要站稳脚,坚定不移地前进。”这就是一个英雄灵魂的真实写照。王杰牺牲后,王杰的童时玩伴、同学、老师、家人以及邻里乡亲们将王杰的事迹汇集起来,竟然成为感动无数青年的精神海洋!今天我们又来到金乡境地,这里河流纵横,湖泊星布,万福河畔青水荡漾,柳杨依依。鲁西南这块古老的土地,曾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缗国之风,沉睡着多少英雄豪杰的故事,也凝练着王杰精神的新时代价值。
我们走入王杰村的大街小巷里,似乎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这里依然悬挂着五十年前的毛主席语录,在墙壁文栏中还能找到昔时的革命痕迹。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因为有了中华优秀儿女王杰而享誉天下;一个平平凡凡的院落,因为有了英雄王杰的塑像而熠熠生辉。王杰是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今天依然呈现出新时代的文化价值。王杰“三不伸手”的高尚情操,带给人们一个风清气正、政治过硬、作风过硬、信念过硬、责任过硬的革命战士形象,王杰同志“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正如总书记所说,这“三不伸手”是一面镜子,共产党员都要好好照照这面镜子。我们走入王杰故里,就是为了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激活红色基因,激活革命基因,激活传统基因,让更多的人接受红色教育与革命教育的文化洗礼与灵魂再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