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山东诗人李德文老师,四天来在《都市头条》连续发表诗文12篇,收获近50万个阅读点击量。其中:热点三篇,五万以上;精华五篇,三万以上;关注四篇,二万以上。可谓成绩显著,反响强烈,来之不易。有读者朋友询问写诗如此成功的原因,我们通过联系协商,作者答应以其自传记叙散文《写给自己的信》(1——8)来回报广大热情读者的关心与厚爱。共用八天分八个章节发表,每天发一个章节,希冀能继续得到广大读者们的厚爱与欢迎!

写 给 自 己 的 信(1——8)
作者/李德文
之一: 放 牛
李德文,你还记得你七岁的时候吧,那时你头戴苇编的斗笠,身披草编的蓑衣,一边牵着牛儿在地边吃草,一边吟诵着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那种悠然自得,你至今还是难以忘怀的吧!
可是,回想起你从小放牛的岁月,并非都充满诗情画意,也有像星星一般多的苦难,像草儿一样多的艰辛.那是没有办法改变的现实,也是家乡父老对你童年的宝贵馈赠啊。
你的家乡在蒙山的南麓,村名叫大沟,一听这名字,就给人一种联想:自然条件肯定不是很好.是的,你的村庄周围都是叫做崮的丛山峻岭,近处有柱子崮.纪母崮.贵岭崮;远处有抱犊崮.九女崮.孟良崮---大大小小七十二崮,像波澜壮阔的山海岭洋,望不到头,走不到边.说起自然风景来,那是没说的,比沂蒙小调中唱的有过之而无不及;说起贫瘠来,真像后来你中学的右派老师说的:"沂蒙山,好是好,就是光长石头不长草.不下雨是穷山,下了雨还有恶水."当然,也有一些平地块,但多半是梯田,还有捆山腰田,田像绳子一样把山捆了一圈又一圈.你放牛在梯田地边吃草,等于牵着牛满山转圈圈,也如用云雾洗澡,用手擦拭太阳和月亮。
自然条件的恶劣,并没有消融掉家乡父老改天换地的斗志,也没有改变父老乡亲脱贫求温饱的决心,你也是一样,总期冀着用放牛的劳动为家乡做点事,也是为了你自己能够生存。
牛是山区人民的伙伴儿,是重要的生产力,是父老乡亲的命根子。当时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三位一体"的集体经济,靠工分分粮吃饭,靠牛上山耕地、耙地、耩地,拉车送粪,收庄稼。放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老人或可靠的少年才有资格得到放牛的活儿,整劳力干一天10分工,放一天牛挣7分工。应当说,你这个七岁的放牛娃已顶得上大半个整劳力了。想起来,你不仅对家乡父老的信任充满了感激之情,对你放过的黑母、黄腱、青犊也都情有独钟啊.
你放牛最愿去西山和东岭,还有下河,而不愿去南山和北岭。西山高而大,山上长满刺槐。牛最愿吃刺槐叶子了。东岭大石头窝多,石头窝里长满了臭椿树,臭椿叶子也是牛的美餐。牛以吃草为主,吃树叶算是给牛调剂伙食。在你的精心照料下,你放的牛总是膘肥体胖,干起农活来特别有劲儿。牛既像你的伙伴,又像你的心肝宝贝。有时候你觉得,你不是在放牛,而是牛在教你;不是你牵着牛走,而是牛在牵着你走。因为,你已把牛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牛也把你当成了依靠。牛是很聪明,很忠诚,很勤劳的,也是很讲感情的。在人牛之间,你已用你的善良,爱心与牛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只要你看它一眼,它就懂得你的意思,知道你让它做什么,不让它做什么;你若一吹口哨,它知道你心情很好,非让你陪着它去喝山泉水;你若一瞪眼,它知道自己馋嘴偷吃了不该吃的庄稼苗,便睁大铜铃般的眼注视着你,请求你的宽恕。
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放牛,从春放到夏,从夏放到秋,又从秋放到冬,不论刮风下雨,阴天烈日,还是霜雪冷冻,都未停止过,雨大怕把牛淋坏了,你就把蓑衣披在牛身上,宁愿你自己挨淋。雪大盖住了草,就用豆秸.麦穰喂牛,看着牛一口一口吃得又香又甜,那是你的满足.牛的胃口很大,一天要吃一百多斤草,有时要加点精料和盐水。牛要反刍的,你总是想法让它吃饱了,你的心里才美滋滋的。
你虽是个放牛娃,可你也没有忘记读书认字。也不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动力与毅力,你从七岁就开始放牛,一直放到12岁,六年的放牛生涯,你背会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还有庄农杂字,有空还练写字,学算盘,说你聪明还真是有点,不论学什么,还真一学就会。七岁的时候,你就作诗曰:“伸手揽天月,借光明目眩,又当银烛用,孜孜苦钻研。”你的父亲,他也是你的第一任老师,还说你是放牛放出来的小小‘神童’呢。
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你放黑母牛的时候,你在梯田的下边,牛在上边吃草,好好的天气之下,呼的来了一阵狂风,黑母牛惊了,一下把你羝倒在地,你立马受伤不省人事,黑母牛在你跟前落泪,并没有离你而去。
你受了重伤,不能再放牛了,只好在家样养伤。养了一个多月,好些了。茧坡小学校的老师来招新生,你就去上学了。从此,你结束了放牛娃的历史。难道,是黑母牛故意这样做的吗?还真让你猜想呢,如果真是的话,你该怎样谢它呢。
李德文,山东临沂人,大学文化,军人出身,检察官退休,自幼喜欢文学,在部队和检察机关工作时即有比较多的文字写作经历和文学创作作品发表,曾做过军报和检察刊物特约记者,还兼职过文刊编辑,特别是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尤其诗歌散文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