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江民间习俗“开锁儿”
作者:梁宝庆 图片:杜建文
当今社会,成人礼一般是少男少女年龄满十八岁时举行的一种象征少年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一般是孩子们在高中阶段,各学校要举行不同形式的仪式,它标志着一个儿童少年变成一个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青年。但是传统的古代成人礼是怎样的呢?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梁江自古至今就流传着一种习俗——开锁儿。这风俗,主要流行于大梁江一带及河北西南部、山西东南部的农村,是给那些年龄已到十二岁的孩子进行的一种精神启蒙活动,相当于现在的成人典礼。旧社会,开锁的对象最初只限于年龄刚满十二岁的长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男孩都开锁儿,再到男女孩都开锁儿,范围已经大大超出了原来的局限。
开锁儿的目的,就是要给那些年满十二岁的孩子打开智慧的锁链,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从幼年的蒙昧中解脱出来,踏进少年的里程,向着聪明才智的方向发展,向着成人成才的方向发展,让十二岁的孩子感到自己已经脱离童年,产生加入到大人行列中的信念,自立起来,摆脱对父母长辈的依赖心理。
整个过程,需要12年。
首先要“编锁儿”。一般是孩子出生后,母亲在家里坐月子,一个月不出门,喝一个月米汤,老辈人说下奶快,现在好多人不喝一个月米汤了,但传统上生完孩子开始几天总要象征性的喝几次的,催奶啊。到了孩子满月时,第一个孩子无论男女孩,都要做“满月”,就是有亲戚朋友来上礼、喝酒、祝贺,第二个孩子以后不在做满月,但是都要给孩子“编锁儿”,就是用一条红线把两个现钱(也叫制钱)穿起来,一上一下做成类似于现在的项链的样子,然后带上编的”锁”由长辈(或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娘、或父母都行)来在村子西边的奶奶庙,先给送子哥哥戴一戴,摆供上香放炮(有钱人还会放烟火等),意思是告诉奶奶老人家,我的孩子要托付给你老人家,在这12年里,让奶奶老人家保佑孩子平安、健康,免受灾害,幸福成长。用现在眼光看,就是给孩子入了保险啦,把他锁在保险柜里啦。回家后,给孩子象征性的戴一戴编的“锁儿”,大部分人家常常就把他挂在家门后边。旧时人们每年要在庙上编一次锁儿,一共编12年,后来人们图省事就是到开锁时一下子编12条红线,以示12年编的锁。
12年后进行“开锁儿”仪式,凡是家有年满12岁的孩子,都在正月十四前准备好所有用品,因为正月十五是和正月初一一样,不能随便动刀动剪的,所以准备工作必须提前做好,准备的东西是:锁儿架、供品、茶水、煮鸡蛋、鞭、炮、烟花等。锁儿架,是用高粱桔最上边的部分,糊上五色纸,做成六角星,再在每个交点处扎上五色花。供品,传统是馒头、小米捞饭,都准备好了就等正月十六啦。实际上是十五晚上就不睡啦,为的是开头道锁,人们以为开了头道锁的人,聪明,将来会大富大贵,所以正月十五晚上一到12点,人们就争先恐后向奶奶庙 出发,更有的不到12点就提前来庙上等候。主要是这里香火旺盛、有求必应,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是奶奶庙庙会,总有善男信女在这里打善鼔行善祈福,还唱大戏三天,现代更成了物资交流大会。红火的时候东起上下安村、岩峰、罗庄、石疙瘩、城关、于家、高家坡、障城、流沙鹏、支沙口、蒋家、吕家、小梁江,西到山西企明、青岩坪、桃树洼、北青、旧关、甘桃驿、槐树铺、娘子关、平定等上下邻村的善友都来捧场助兴,往往排队进场打善鼔。
奶奶庙 中神灵的来历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斑疹娘娘 眼光娘娘 送子娘娘。我倾向于后一种,需从封神演义说起,封神后,其中灵霄、碧霄、琼霄三姐妹以及她们的哥哥赵公明一家人被分主管生子。为啥他们就掌管生子呢?因为三个奶奶的法器都与小孩出生有关,大奶奶的法器是浑圆金斗,也就是“临盆”中的“盆”,正好是用来接生小孩的,二奶奶的法器是紫金罗衫,是用来把刚生下的小孩包起来,三奶奶的法器是金绞剪,这把剪刀是两条龙,头对尾尾对头,是用来把小孩脐带剪断的。灵霄就是大奶奶,碧霄就是二奶奶、琼霄就是三奶奶。
据说大奶奶的孩子很忠厚,二奶奶的孩子是很老实,但是当今的人们都很愿意到三奶奶跟前求子,因为三奶奶最聪明,她送的娃娃也很灵、并且长得漂亮。但是三奶奶的孩子往往很难养活,三奶奶脾气阴晴不定,一不高兴就把孩子要回去了,也就是这个孩子就去世了。所以只要让庙上的人看过是三奶奶的孩子,这家的家长就会很小心,对三奶奶及其恭敬,生怕孩子在十二岁之前有什么坎儿过不去,每年三月十八孩子的家长会专门到奶奶庙上布施为孩子祈福。这就是每年三月十八庙会的来由,和开锁儿的原因。所以正月十六时也会有好多外地人来这里开锁儿。
开锁儿时,先要在自家给孩子戴上锁儿架,从头往下戴在脖子上,把满月时编的锁共12条红线,拴在锁儿架上,再锁一把大铁锁,在奶奶庙神像前摆设所有的祭供物品,一般是摆些馒头、小米捞饭供祭,现在好多人家摆上各种糕点、果品、菜肴等不一。供桌上,正面三位老人家,摆六碗供,两侧张爷、送子哥哥各一碗供,三碗茶水,三小碗捞饭,两个煮熟的鸡蛋等(有钱的人家还会送扁、送帐子、或者给老人家佩袍子有条件的还会许愿,唱神戏等)都摆好了,点燃香炉里的香,燃香磕头。庙里的管事(多是上了年纪的善友)也会帮你摆供安排,善友会向老人家禀报,说:这是谁家的孩子,姓甚名谁,来开锁儿来啦,然后善友手拿三根桃木做的鞭子,在儿童肩上轻轻打三下,一边打一边念念有词说:“桃木鞭颤悠悠,打你三下别扭头”或说“天门开地门开,我请奶奶开锁来”或说“天门开地门开,再打顽童不再来”说词不一,但都是美好的愿望,现今人们更是“好好念书,将来有从初中到高中,稳稳当当上大学,考个博士硕士研究生”。最后家长放炮,把孩子带回家,路上孩子不许扭头,老辈人说 扭头就不灵了。回家后孩子写几个字,吃个煮鸡蛋,意思是长大啦,今后当个读书人,吃好的喝好的。这样,开锁仪式即行宣告结束。
如今,农村中的这种开锁活动已经简化,简化到全家人聚在一起,聚餐一顿,高高兴兴地庆祝开锁,开锁活动即行宣告结束,孩子好像到了另一个境界,精神上很快得到了一种超脱。旧时当地人认为,到了12岁就是一丁大人了,可以婚配、男孩可以上家谱,如果不到12岁,不算一丁人,不上家谱、不入祖坟。当地还有个习惯,对于那些办事糊涂,说不清道不明的人,会说他“没开过锁儿”。可见开锁儿的重要性。
老百姓认为,这种神秘而古老的成人礼很灵验。为追本溯源,笔者走访了村里十多位善友,二十多位古稀、耄耋老人,都不知开锁儿始祖是谁,只知道最老的善友是一位叫不出名字的---七来老娘娘,推测这位老人该是清代中期人,在那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时期,能流传下来,在文革动荡的岁月里,能坚持下来,而且基本保持了原来的流程,已是万幸了。







作者简介:梁保庆,男,1962年8月生于河北省井陉县大梁江村。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梁氏文化研究会会员,大梁江小学高级教师,大专。1982年参加工作,遵循“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原则,深爱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积极研究宣传这块古老而神奇的风俗人情。三十年来,一直在边远山区第一线任教、当班主任,两次获县政府嘉奖,辅导学生十次获得省市奖励,辅导学生作文多次见诸报刊。本人自幼喜爱文艺,三次获得中国散文学会、河北省散文学会举办的散文诗词奖项。在省市县等各级报刊发表诗文30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