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作者:思洋(中国)
主题歌歌唱:刘羽(歌手)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图片选自百度

红军杨
作者 思洋
在辽阔的大西北,富饶美丽的河西走廊,有一座古老的城市叫武威。她地处甘肃河西走廊的东端,东邻兰州,西通金昌,南依祁连山,北接腾格里沙漠。武威,在历史上不仅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也是人烟朴地桑拓稠,输富饶之区。三国时武威称凉州;唐时,是河西节度使的治所;清时置凉州府。长期以来,武威被称为“兵食恒足,战守多利”的“银武威”。
武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她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我生命旅程中的重要驿站。
就在这座著名的西北古城,我迈开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在这里生活了三个年头。让我终生不能忘怀的,除了雪域高原,绿洲风光,大漠戈壁的自然景观,武威的古老文化,更有生长在我们军营内的那一棵棵挺拔的白杨,人们称她为“红军杨”。
称她为“红军杨”,是因为你随便折下任何一棵树的树枝,在她的横截面上都会神奇地出现一颗红五星形状的图案。
多少年来,这一神奇的现象,讲述着一段光辉悲壮的历史。她书写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铭刻于我们这些曾经战斗在这块土地上的后人心中。
这是一段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历史。
1936年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根据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向西渡过黄河。随后,第九军和红四方面军总部及第五军也渡过黄河,准备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后因河东敌情变化,计划终止执行。11月11日,党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令过河部队称“西路军”。

深入河西走廊的西路军指战员两万余人,英勇顽强,浴血奋战,歼灭了马步芳、马步青匪徒两万余人,但终因力量悬殊,敌众我寡,于1937年3月失败。一部分红军战士被马步芳俘虏,被关在武威马步芳的兵营,就是后来被称为武威“新城”的,我所在部队的军营。
马步芳匪部百般迫害红军战士,让红军战士在贫瘠的沙地上栽种杨树,还不许浇水。如果杨树死了,红军战士也就随之被杀害。这些生长在苍凉荒野上的白杨,好像深深懂得红军战士的心,也或许是被红军战士坚强的革命意志所感动,它们在恶劣的环境气候里,竟然一棵棵活了下来,长成参天大树,并在心中刻下了一颗清晰的红五星。但是,许多红军战士还是被杀害了。
这就是“红军杨”的来历,一段悲壮的历史篇章。
当我踏进这座绿色的军营,仰望那些挺拔的大树,就像看到当年红军战士们威武的雄姿,就像看到他们刚毅的脸颊;就像看见他们在敌人的屠刀、枪弹中,直直地倒在刑场上的情景。泪眼模糊中,听一片片白杨叶子随风沙沙作响,就像一支竹笛,为我唱着红军的歌谣;又像轻轻地翻开一部红色史书,给我讲述前辈们的故事。
每天清晨,在嘹亮的军号声中,我迎着东方的朝阳,列队在“红军杨”下,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夕阳西下,我迈着雄壮的步伐,唱着《打靶归来》的歌声,看“红军杨”向我招手致意;借着星光,我坐在“红军杨”的树影里,背靠她粗壮的树杆,回顾先烈们为祖国浴血奋战的历史。
“红军杨”的树干巍然挺立,她就像红军战士挺直的脊梁;“红军杨”葱郁的叶子在夜风中“沙沙”作响,就像英雄们昂首走上刑场时高唱的《国际歌》声在我心中回荡。
“红军杨”,她是我力量的源泉,让我顺利地完成了从一个幼稚少年到一个合格军人的转变;她就像朝夕相处的战友,每天陪伴着我,看着我一天天长大,给我鼓舞,给我力量,给我坚强;春夏秋冬,“红军杨”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这每片变化的叶子,就像我的生活日记,记载下我人生旅程中那一段灿烂的青春时光。
“红军杨”,不屈的杨,我永远不会把你遗忘……

思洋,北京人,军旅生活近30年,上校军衔。转业后任某中央级出版社人事处长,党委办公室主任,编辑,记者等。有散文,诗歌等作品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