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家住在中学街新生上院,几步梯坎下就是王婆婆家。王婆婆家门口靠右边有一条通往河边的大路。父母见王婆婆年龄比他们稍大,打扮老气,于是让我们尊称她王婆婆。其实,她那时还没有五十岁。
王婆婆个子不高,眼睛有点突出,嘴角处时常有道勒痕,那是她早上梳头时留下的。那代的人时兴把头发盘在头顶做一个发髻,衣服也总是青兰二色对襟,所以显得老气。王婆婆姓甚至名谁至今我也不太清楚。解放初期妇女地位不高,出嫁后随夫家姓氏。王婆婆没有工作,也没准备去工作,全靠王爷爷一人挣钱养家。可是,她家布置得井井有条,生活过得也还有滋有味。

王爷爷国字脸,高大魁梧,在食品公司工作,时常出外贩牛。他出差后,王婆婆就在家里收拾家务,从没见她出过远门。王婆婆卧室在后面,屋内很昏暗。前面有个客厅,门前有个不大的坝子,时常有人去他家聊天或打牌。王婆婆心地善良,时常烧些开水,搁点老荫茶,然后放在屋角荫凉处凉着。有人过路,见别人累了她总会招呼坐一会,并奉上一杯“冰镇”老荫茶。不管认不认识的人都一样,熟悉的人则自己去茶桶里舀来喝。大热天能喝上一杯老荫茶不亚于现在吃一杯冰淇淋。久而久之大家就把他家当作幺店子了,习惯过路就在她家门口坐一会。因此,王婆婆家虽人丁不旺,但人气很旺。喝茶,王婆婆从没收过任何人一分钱。
王婆婆是典型的旧式妇女,只知道相夫教子,她家最闹热的时候就是王爷爷外出回来。由于王爷爷的工作关系,即使自然灾害时期,家里也不缺牛肉,杂碎一类肉食品。王爷爷又爱喝两盅,每次回来他总会邀请一位段姓朋友来家里喝酒,他们从中午喝到夕阳西下才结束。王婆婆不喝酒,老伴他们喝酒时,王婆婆只默默的坐在桌子旁边听他们吹牛,很少插嘴。看到菜凉了,她就主动拿去热一下。每次喝酒,王婆婆都要热N次菜才会结束。不像现在有的女人,老公与朋友喝酒,时间长些不吵翻天才怪。(笑)王爷爷酒量特好,从没见过他醉过。
王爷爷喝酒时总有一道风景,我的小伙伴有事无事总要到他家去晃一晃,王爷爷很明白,时不时的夹块肉给前去晃的小伙伴吃。那时候还真饿,记得有个词,守嘴狗,就是小孩守嘴的意思。现在生活好了,哪还有守嘴的,所以守嘴狗一词也就成为历史话题啦。
王婆婆膝下有个儿子,与我大姐同年,很懂事、人也帅,读书也行。但不知何故,中学读了直接考的钢校(重钢的技校),而没有进高中考大学。我大姐成绩好,直接考上了西师附中,但结局不一样。他儿子直接工作,据说后来还去学校教过书,混得不错,而我大姐则到农村“修地球”了。我们顺着王婆婆喊她儿子幺爸。幺爸不苟言笑,小伙伴还编顺口溜逗他:“王X喜,生个娃儿倒吊起……。”(笑)
王婆婆还有个孙女和他们一起生活。据说,这孙女是王爷爷前妻儿子生的。他前妻儿子在大渡口重钢工作,但一直未领回去带养。直到后来和我小学段姓同学结婚生子也没带回去。段姓同学就是常和王爷爷一起喝酒的段姓朋友的儿子,这些都是后来听说的。后来,听说王婆婆高血压过世了。旧社会过来的人,大多不太相信西医。血压一高就会头昏,以为是感冒买点药,对付对付就得了。没想到某一天血压突然升高,就这么撒手而去。走时连我们也不知道,也没去给她老人家送行。
作者简介:
笔者牛放,本世纪初曾就职于浙江某三面环海,一面靠山的流放地,某公司工科男,50后。专业上稍有建树。退休前,常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退休后,喜欢研究古文、英文、日文。不时徜徉于诗词、散文、短篇小说之中,自得其乐。喜欢喝酒,但不醉,欣慕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老年生活。三杯两盏淡酒,五个四个诗友聚在一起,其乐也融融。
庚子年正月初一起,举国宅家抗疫,闲极无事,搜索记忆辑成短文十数篇,以飨读者。故事人物年龄跨度较大,从50后到80后 。故事并非虚构,但人名全是杜撰。有相见恨晚的感叹,有恨不早遇的惆怅。故事都有真爱,但结果却是遗憾。愿读者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