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周荫堂先生、堂兄陈秀山先生及先父陈良善先生的遗作收集】
搜集整理/陈秀夫
编辑/杨歌
一、小河名士周荫堂先生诗词三首
(先父陈良善老人口述,标题是根据口述内容加的)
1、七律-告别家乡去天津地方法院任职
江淹賦别暂时吟,碧草绿波萬裏新。放步云山登积垒,回头桑梓系情深。
锦春艶色誇棠棣,消夏浓阴喜竹林。愿此风光留待我,歸來拄杖漫追寻。
2、七律-做官歸來
山居清雅绝尘埃,泉石烟霞亦快哉。老树鴉栖血日落,蓬门犬吠故人来。
千竿野竹云中见,半亩园蔬雨后栽。就此安平休幻想,未成诗句待删裁。
3、西江月
半世频繁车马,历年几度沧桑。而今摆脱利名缰,归老林泉稳当。
漫道前程远大,怎奈世态炎凉?从今一梦醒黄粱,往事何堪设想。
注:此詞先父口述后,因未做笔录,後忘其半。今发现父亲手抄于家藏《本草从新》一书的空頁上,下还有先父自和《西江月》一首
二、西江月-陈良善和荫堂先生
春夏锄雲犁雨,秋冬收获盈仓。霜晴樵採到山岗。歸去沿途歌唱。
朝步黄花幽径,暮歸绿野山庄。庭除久坐恋宵凉。明月清风堪賞。
三、先父手书于抗战时期免阳流亡至利川学生朱志雄的古诗手抄本空頁的几首诗词:
1、送某君从戎二首
沧海横流调正狂,我懐祖狄黯然傷。河山破碎憐誰补,家国沉沦待子匡。
塞上诛胡应有味,牖中稽古愧无方。待平东虏清江汉,剪烛中宵話别觞。
烽火烛长空,男儿縂从戎。请缨偿宿愿,投笔慕高风。
氣骨真当勉,事工不必同。前途须努力,话别慨匆匆。
2、七律-重阳卧病偶作(作者:陈秀山)
山城做客又重阳,病莫能兴暗自傷。雏雁聲酸悲失母,落枫影乱接繁霜。
何时得践秋花约,今日方知春意良。五载伶仃哪堪説,人生百世縂凄凉。
注:(1)以上三首诗都是父亲农隙闲笔,那时写字无钱买纸,就在舊書废纸上写。三首诗写在同一时间同一页上。陈秀山當時就读于恩施高商,而先父就读于利川中心小学(當時利川唯一的公学)。叔侄間年龄相当,幷常有书信往来。听先父口述言:秀山兄因后娘的关系,常怀悲戚,曾有”雏雁聲酸悲失母,落枫影乱接繁霜”之句。1942年前后,正是抗战最关键时候,秀山毅然从戎,参加青年远征军,投奔缅北战役。。。。。。因此,前面两首诗,疑是先父或流亡学生朱志雄送秀山从军的作品。
(2)周荫棠:小河名士,母亲的族兄,也是陈秀山母亲的族兄。曾在国民党天津地方法院任院长,后因时局动荡而于1940年前后辞职回家赋闲。此时的利川法院的俞院长就是同周荫棠先生一起进入科举考试的同学。父亲因当时坚决不当副保长得罪了保长,保长就点名要抓父亲去当兵,父亲以此在外婆家躲了一年多不敢归家。后由外婆带着父亲去找周荫棠先生,父亲才于1942年旧历腊月十九日拿着周荫棠的介绍信到利川法院报到。谋得一职,然后才敢公开露面回家。
(3)陈秀山:窦家山陈良策长子,陈良知(字先觉)之侄子。为陈良策结发妻子,也就是烈士周念民的姑姑所生之子。曾就读于恩施高商,后因抗战艰难,响应号召转投“抗日青年远征军”勇赴缅北战场参加抗日战争。因陈秀山有文化,很快被重用为连队文书。解放战争,在”四平战役“中,陈秀山被解放军打断右臂被俘,然后又被解放军用为连队文书。陈秀山没有了右臂,坚持训练左手写字工作。。。。具其女儿陈慧颖口述:“小时候看到过父亲左手写字的。。。”后来转业到沈阳,开了一家照相馆,娶妻张宝华,生下一子一女。陈秀山病逝之后,就由张宝华带着儿女投奔哈尔滨电机厂时任哈尔滨电机厂党委书记的的二姨父。。。。陈秀山女儿陈慧颖现居住北京平谷县,儿子陈英达还住哈尔滨,皆近七十岁了。陈秀山因老家陈良策在土地革命时划为地主,从学校投军,一直到去世也没回江南探望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