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词谱的标点符号》必读
古人云:“声音之道,本乎天籁,协乎人心。词本为乐府,可被管弦。今虽音律失传,而善读者,辄能锵洋和均,抑扬高下,极声调之美”。由此可知,诗词是依音乐而来的,每首词的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参错,押韵方式,标点符号,都是规定的。但从诗人们一些词来看,违反了规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就从小学应知的标点符号知识谈起:
标点符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虽说标点符号有形无音,但它的“义”也是蕴含在其中的,由于它们一贯默默无闻,尽忠职守,所以,大家都忽略了它们的这个重要的作用:表情达意!用上不同的标点符号,意义各有不同,例如常用符号有:
1.句号(。):表示陈述完毕;
2.问号(?):表示疑问;
3.感叹号(!):表示感叹;
4.祈使号(――):表示祈使;
5.逗号(,):表示停顿;
6.顿号(、):表示暂停;
7.双引号(“ ”):表示引用或重点;
8.单引号(『』):同上;
9.单引号(‘ ’):同上;
10.冒号(:):表示说话;
11.书名号(《》):表示书藉报刊杂志文章;
12.括号():不是正文或是说明等。
…………
现我们拿“哥哥弟弟在看电视”这句话来说吧,运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此情此意也立刻发生显著的改变:
哥哥、弟弟在看电视。(二人同看的意思)
“哥哥,弟弟在看电视。”(告诉哥哥的意思)
“哥哥,弟弟在看电视?”(询问哥哥的意思)
哥哥:“弟弟在看电视。”(哥哥说话的意思)
哥哥:“弟弟在看电视?”(哥哥问话的意思)
一句话用上不同的标点符号,竟然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可见标点符号“表情达意”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哟!
根据标点符号的知识,再看初学写诗填词的人,既不懂古音乐,又不依谱认真填词,标点符号乱打,就失去了音乐节奏之美。也就是说:一句可唱完的歌词分成两句唱,分两句唱的歌词变成了一句唱完,词也就不是“歌词”了,便不是好词,也谈不上“表情达意”了!
例如网络上的一首《南歌子·话桑麻》(毛熙震体,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
“汀草笼碧水,溪云浣绛花。藤萝迤逦渺烟霞,叠韵天涯,笔墨染蒹葭。
岁似东流水,时如指间沙。朱砂淡去好年华,暗改韶颜茶,酒话桑麻”。
对照词谱上下阕最后一句的格律是:(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可以看出这词词的最后一句,标点符号应是顿号(、),打成了逗号(,)。句子格律应是“上六下三”的,却变成了两句,上阕“上四下五”,下阕“上五下四”,句式。其实,按词谱规定顿号(、)是稍停,是不算句数的。另外,从句中多了两韵,上阕的“涯”和下阕的“茶”,这是不允许的。如果按词谱的标点符号来打,那么,这两韵就不是无故多出的韵了,而是句中韵,是允许的。
再如词牌《相见欢》最后一句也是“上六下三”句式,顿号(、)打成了逗号(,),这些都是不允许的。还有类似的标点符号问题,就不一一例举了。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