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孙三代南粤情
作者:彭声骠 朗读 文莉
今天给大家分享我的一位非常热心的邻友彭声彪老师的作品,彭老师退休前主要从事宣传和新闻等文化工作。如今尽管已是古稀之年,但依然非常热爱生活,喜欢拍拍照片,写写文章,曾有多幅摄影作品,文学作品等获国家级奖励。活到老学到老,彭老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好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静听他的作品,
与广州结下不解之缘,那是20多年以前的事。1994年,儿子从南方某大学毕业后,只身一人南下广州创业,在 “南国”—羊城摸爬摔滚了20多个春秋。20多年里,不管他在南海某民营企业打工,还是在广州某高尔夫球俱乐部跑业务;不管他在白云某民营私企任业务总管,还是在中信广场某名企任副总,乃至今天在黄埔自行创业当老板;我都与他心心相印,荣辱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饱尝了谋生、创业、打拼的酸甜苦辣;也见证了广州开发区的活力、创新、务实、包容和其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儿子初到广州时,举目无亲,举目无友,他既没有文凭优势,也没有过硬的一技之长,更缺少人脉。但他有比较好的心态,有聪慧的大脑,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外加一个一贯支持、鼓励他发奋进取,艰苦创业的父亲。之后,他成功了!可以这样说,在广州,只要大脑灵、两手勤,心态正、人脉好,遍地产“黄金”。

过去的20年,在儿子身上我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从创业之初到如今我和他一起住过工棚,吃过“大锅饭”;我和他挤在郊区农民的出租屋里睡地铺、做临时炊事员;我陪他住院,打官司,讨债;我还与他一起度过了非典时期的非常岁月……我工作在江西,不管是在职还是退休以后,每年至少要来一两次广州,呆上一段时间。儿子有时碰到困难,我总是鼓励他;“馒头会有的,面包会有的,广州会接纳你这个江西老表的!”儿子办公司缺资金,我倾全家之力资助他;儿子上当受骗打官司,我卖掉家里的旧房子,帮助他用法律讨回了公平与正义;儿子买房子资金不够,我在老家的亲朋好友那里借了一笔钱给他解燃眉之急。儿子生病住院,我和他母亲千里迢迢从江西赶到广州,24小时不停在医院守护他。20多年风风雨雨,我给儿子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广州是一个创新意识强,充满活力、责任、包容、幸福宜居的大都市;特别是开发区,在这里是大有作为的!”这句话也见证了现在的新广东精神:“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如今,儿子成功了,他在广州成了家,到生态宜居之地的萝岗富春山居小区置业买房、落户,有了属于自己公司的写字楼和店铺,开上了“大奔”,小孩在广州读书,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正像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在黄埔区中心一栋高楼上的广告词里所写:“住豪宅、读名校,入广州大户口”;他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大广州人。
儿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事业,他的公司、门面、店铺每年要给国家上交可观的税费。退休后我接受儿子的安排,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都市---广州安度晚年。他还动员大哥和三弟到黄埔区买了房,落了户,把两家的小孩从江西转到黄埔读书。去年,我大孙女已从华工毕业,现在萝岗一家外企公司上班。我和老伴也享受广州市黄埔区政府的随迁政策,并同等享受老年人的一切待遇。想不到,人老了,我们还举家南迁,全家人都成了广州开发区的新市民,与1500万广州人一起,讲着春天的故事,迈进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向幸福出发!2011年亚运会前夕,我们从罗岗来到天河一个朋友家里,住在满城皆绿韵,处处花扶疏的缤纷珠江新城,看亚运比赛,尝广州粤菜,观花城广场、登 “小蛮腰”、在广州大剧院欣赏国际顶级歌剧、交响乐,饱览国际金融大厦(西塔)等一批亚运标志性建筑,令人大开眼界、惊叹不已!我过上了以前几十年做梦也未曾想到的较高质量的平民生活。近几年,儿媳利用节假日带我和老伴走遍了广州、黄埔的大小景点、美丽乡村;还带我和老伴游港澳台,观港珠澳大桥,游“新马泰”,并承诺有时间再去欧洲的一些国家走一走。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也大大提高。

一个偶然的机遇,我遇上了一位伯乐式的领导,又让我在花甲之年操起了本行,在某区新闻社和电视台工作了几年时间。每天,在我去上班的路上,要经过河堤旁一大片芭蕉树,触景生情,我想起了宋朝張载的一首名诗《芭蕉》:
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 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她催生我“老夫聊发少年狂”,催促我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广州续写晚年生活的另类精彩!
我在江西安福从政四十多年,如今从革命老区井冈山下 来到广州大开发区,来到黄埔,来到祖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大都市,与儿孙一起尽享天伦之乐,共度幸福晚年,圆了我儿时的中国梦。这也是广州市委、市政府和黄埔区给我们三代人赐予的福祉。我倍感欣慰!

儿孙三代南粤情。20多年来,儿子的事业、生活、家庭、情感把我和广州开发区连在一起,使我与这里结下了解不开的千千结,如今又把我和老伴的晚年也带到了美丽的羊城,带到了生态宜居、极具魅力的黄埔萝岗,结我和老伴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夕阳红。
2020-3-6

彭声骠,退休公务员,主要从事宣传和新闻,文化工作。曾为国内多家新闻媒体的特约记者。系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广东省,广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吉安市,广东省从化区作家协会会员。曾有多幅摄影和新闻,文学作品获国家级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