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作者:王振淼(意大利)
本期总编:火凤凰(海外)
图片选自百度

身在异国忆清明
作者||王振淼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了。
丝丝春雨像牛毛、 像花针下个不停, 梨花风起, 勾起了点点哀思, 脑海中想起了对清明扫墓的回忆。
记得年幼时, 每到清明节, 老爸都要带上我, 约上其他叔叔伯伯几家人, 一起去扫墓。 山草野径中的坟茔里, 埋着父亲的爸爸、妈妈和其他的长辈。去墓地的路上总能碰到许许多多陌生的面孔------有些是早年就在外面工作而在清明节特意赶回老家扫墓的,也有搬迁城里去了而老家还有牵挂的。无论老小只要能赶回来的,都回乡扫墓祭 祖,追宗寻源。人们肩上背着锄头,腰里别着草刀,手里提着祭品, 三三两两的人群边走边聊着祖辈们的陈年往事---------讲述自己先辈何时落户在这里, 或者遭遇过什么重大变革,先辈们如何吃苦, 如何艰辛对创业等,虽然话题五花八门, 但总离不开对先贤们深深的思念。
往事年年讲,年年复, 一遍又一遍,永不厌烦。
冬去春来, 草木萌生。
来到自家的坟茔,父亲总是先砍枝锄草, 翻沟培土,连石碑边上的小草也要用手拔干净, 然后掘起一新鲜的土块,压上一张“利市”放在石碑上面坟头正中间, 等到坟坛的杂草水沟都清理干净了,隐没在山林草丛中的旧坟焕然一新。
此时, 父亲以极其神圣的表情摆上祭品, 点燃蜡烛,拿着点燃的香对天拜三拜,转身对坟墓拜三拜,恭敬地插在石碑前的土里。接着父亲引导我跪拜。这时父亲边烧纸钱边给我介绍坟墓里面是谁, 以及他们各自的生平事迹!讲到最后用严肃的口气叮嘱我: "我讲的这些事你们要记牢,上辈先贤的好品德就是你们要学的榜样,要待人如己,一生行善积德, 做个有用的人。"因与祖辈不相识,自然就谈不上感情, 也就没有了哀思, 反倒觉得因为这种肃穆庄严的仪式好玩。 对于叮嘱,总是似懂非懂地点头。最后父亲点燃纸钱,叫我一张张烧给爷爷,嘴里念着教他们收钱入库,忘不了说上几句请先祖们保佑下代之类的话。末了还会燃放一挂鞭炮。大山深处, 纸烟四起,鞭炮声此起彼伏。
如今, 为人子又为人父的我在意大利生活了十二年了!每年的清明祭祖成了回忆。我来自父母, 父母来自祖父母, 祖祖辈辈,生生不息。有人说清明节是彰显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也是中国人的感恩节。我也这么的认为。如今,父亲已经83岁了!眼不花耳不聋,偶尔通个电话还乐呵呵地安慰我们, 还说:你们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回想父母的叮嘱,顿时泪水夺眶而出。父亲每年清明节意味深长的叮嘱不就是教我做人处事之根本吗?清明清明,教我清白,清廉做人, 明事明礼。
自从走上华语教育的岗位后深感责任的重大,不敢马虎,琐事缠身不敢脱身返乡尽孝。
红尘滚滚, 是我过于的执着, 拿不起放不下? 我是在为名, 为利? 非也!
大浪滔滔,父母生我养我, 使我安身立命, 拥有了自己的角色, 承担自己的责任! 那就是心如止水, 超然物外, 清爽做人, 清明做事! 世间岂能万事如意?但求无愧于心!
这就是我给二老的安慰!

作者简介:王振淼,三港乡人,年轻时当过多年农村干部。2007年移民意大利, 现在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区创办中文语言学校, 向第二代华人子女、意大利人传播中国语言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