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戒》防患于未然
——苏轼的养生警言
文/王志成
出舆入辇,蹶瘘之机;
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娥眉,伐性之斧;
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四戒》是指苏轼被贬黄州时,于元丰三年十一月在他寓所雪堂壁上书写的四条戒语,语出枚乘《七发》。在此之下,坡翁还写到:“此三十二字,吾当书之门窗、几席、缙绅、盘盂,使坐起见之,寝食念之。”这三十二字的四条警言,不仅体现了东坡以史为鉴、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的养生防病之道,而且,也充分显示了他尊道贵德、修身养性、自警自律的高度觉悟。

第一条是讲运动和身体的关系。舆:原指车箱,后泛指车子,也指轿子;辇:原指人力拉的车,汉以后特指帝王乘坐的车,这里指一般车子;蹶:颠仆,跌倒;这里指瘸腿;瘘:同“偻”,驼背;机:关键,事物发生的枢纽。意思是说,出则乘轿,返则乘车,不动脚腿锻炼,身体容易出毛病的原因正在于此。这和他提出的“安步以当车”一脉相通。他曾提出一个疑问:为何官宦人家易生病,而平民百姓却身康体安呢?答案不言而喻:官宦人家出外则车马相随,从不沾体力劳动,身体缺乏锻炼,故易生疾病;而平民百姓,无论寒暑,都要辛勤劳作,这种积年累月的“动”使他们可抵抗寒暑之变,且能祛病延年。

第二条是讲居住环境与身体的关系。洞房:指深邃的内室;清宫:清幽寂寞的宫室;媒:媒介。这句是说,密闭的房间、清冷的屋子,是伤寒的媒介。贵人平日居深宅大院,寒则厚衣,养之太过,所以难以抵御气候骤变引起的寒热变化,故易生疾病。这对当今的我们,也不乏启示:岂不见,当今空调在给人们带来舒爽的同时,也带来一种“疾病”。即从温度较高的室外或其他房屋进入有空调设备的室内,由于温差较大且温度骤变,人体的植物神经系统难以适应,就会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长时间呆在空调环境下,因空气不流通,环境得不到改善,亦会出现鼻塞、头昏、打喷嚏、耳鸣、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以及一些皮肤过敏的症状,如皮肤发紧发干、易过敏等等。这类因使用空调不当而致的环境性疾病,在现代医学上称之为“空调综合症”或“空调病”。所以,只有多多接触大自然,才能锻炼和增强机体对外界寒热变化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第三条是讲性欲与身体的关系。皓齿娥眉:指女子雪白的牙齿和长而美的眉毛,这里指贪恋女色。伐性之斧:伤害性命的利刃。东坡是善于享受生活情趣的“乐天派”,因而他不是宣扬“灭人欲”的禁欲主义者。现代性学研究也表明,和谐的性生活不但无害,而且有益于人们身心的健康。但东坡又不是一个沉溺情色的“纵欲派”,他时常警示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免遭“伐性之斧”的惩罚。他还认为“伤身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既不提倡有违人之本性的“禁欲”、“绝欲”,又反对伤身伐性的“纵欲”、“淫欲”。合理的选择是道法自然,以道制欲。荀子曰:“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诚哉斯言。

第四条讲饮食与身体的关系。甘脆肥浓:泛指各种厚昧饮食。清代著名医学家张琦认为:“食肥则气滞而不达,故内热。食甘则中气缓而善留,故中满.”即过食油腻之物,可使人阳气内郁而生内热;过食甜味之物,则易使中气滞缓而不行,导致脘腹胀满。《内经》也认为,多食肥甘导致脾胃蘊热可以引起“脾瘅”病(一种以口甜为主要表现的病)。长期过食肥甘,损伤脾胃,酿成内热,消谷耗液,津液不足,脏腑失其濡养,还可能转变成消渴病(相当于今之糖尿病)。现在,人们常常谈到酸性体质对人体的危害。究其原因,是人体大量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结果,如肉类、油脂、酒类、糖类等,其中多为肥甘厚味之品。当这些属于酸性物质进食过多,超过了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或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受到影响时,就产生了酸性体质。因此,我们应当少食这些酸性食物,而多食含钾、钠、钙、镁等元素多的食品,如水果、蔬菜、豆制品等。这些饮食一般为碱性食品。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做到合理膳食,即品种多样、营养足够、比例平衡。荤素搭配,素食为主,淡食为宜,杂食为优,粗食为好。而苏东坡也有一句名言:“蔬菜有過于八珍”。他主張平時多吃蔬菜少吃肉,認爲這樣一可安分以養福;二可寬胃以養氣,三可省費以養財。
总之,在苏轼看来,人要健康长寿,一定要做到“自戒”,即戒酒色,戒生活安逸,戒“营养过剩”。 他认为,一个人若在生活上贪欲无度,永不满足,便会心神耗散,元神失养;若在性欲上不加节制,纵欲无度,便会耗伤精血,油干灯灭。对于功名利禄,酒色财气,不可贪欲无节。故对“四戒”,念念不忘,终身养生修性,这也是苏东坡能够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原因。苏轼一生历尽坎坷,几度遭贬谪,可他达观处世,节欲养生,活了65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也算难能可贵了。它不仅印证了古人“仁者寿”的箴言,也为现代人们在养生之中注意培养高尚品德,陶冶自身情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然而,今天我们更读出了这32个字的新意蕴———它不单单符合现代养生和健康要求,大概还具有廉政警策之义。它倡导的俭朴生活,更是比当今欧美流行的“简单生活”时尚早了几百年,完全有资格成为“绿色生活”的先驱。不是吗?现代很多(具备享用香车、美人、佳肴条件的)人为了健康,开始少用“舆”“辇”而骑车、或步行上下班了;为了降低脂、膏、体重,而谢绝“甘脆肥浓”,减少吃请了。惟有“皓齿娥眉”实在割舍不下,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了问题:为了取悦于“皓齿娥眉”,不惜将权色、钱色交易进行下去,就拼命贪污受贿、疯狂敛财。据披露,官员腐败60%以上跟包“二奶”有关,被查处贪官中95%的人有情妇。君不见,胡长清、成克杰等不是因此最终落得个不仅“伐性”,而且伐命的结局吗!这真是与养生南辕北辙。苏学士确不愧有先见之明啊!他的预言不幸在许许多多的人身上应验,例证至今层出不穷。他的教诲难道还不深刻吗?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四戒》不啻为一记警钟。

作者简介
王志成,字士心,陕西南郑人。曾在省市检察机关和县市公安机关工作,已退休。系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作协会员。有《诗疗与养生》《高扬生命风帆》《苍山霜叶》等著作刊行。近些年来,沉潜于传统文化、生命伦理与心灵保健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