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树开鲜花,馨香弥久远
——试评«武汉抗疫群英谱»
文/冉从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庚子鼠年,面对突发而来的新冠病毒,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从领袖到平民,从城市到乡村,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席卷华夏大地,广大中华儿女用实际行动让世界为之瞩目,文艺界的战士也不甘示弱,他们纷纷拿起手中笔,用各种形式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发出了新时期的最强音,为人民群众抗击疫情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陈文通先生的《【般涉调.哨遍】(元散曲 新韵 八寒)——2020武汉抗疫群英谱》(以下简称《武汉抗疫群英谱》)就是这众多佳作之一。
文通先生«武汉抗疫群英谱»以全国人民决战新冠病毒为背景,以武汉抗击疫情中的英雄人物、英雄群体的英雄故事为源泉,大胆探索和创新,用元曲中的套曲【般涉调】的形式,将抗击疫情中的77个故事(77【煞】),用三篇【般涉调】,分三次集中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都让人耳目一新,整部作品由【哨遍】【耍孩儿】【煞】【尾声】四部分构成。【哨遍】重在铺陈时代背景;【耍孩儿】提纲挈领概括全篇;【煞】具体陈述英模事迹;【尾声】前后呼应,既总结全篇,又承上启下,令人回味无穷。细细品赏,从思想上给人以震撼,从艺术上给人以启迪,从创作上给人以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说“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在新的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寄予了厚望,也为未来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抗击新冠病毒,时代呼唤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此时此刻,文通先生的作品应运而生,它立于时局变化之潮流,和众多文学战士一道举起中国精神之旗帜,发出回应人民与时代的声音,虽年近八旬,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冲锋陷阵,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不愧新时代文艺兵的历史责任与历史使命。
«武汉抗疫群英谱»之所以能受到多家文学网站争抢“首发权保护”,不仅是因为该作品在艺术上属于对传统文化的大胆创新,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该作品思想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它在赞扬英雄人物的同时,激励我们面对祖国最需要的时候要有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的责任感;要有舍小家,为大家的使命感;要有公而忘私舍身取义的成就感。在这次举国抗疫的人民战争中,冲锋陷阵的不仅有院士、将军、亿万富翁,更有众多的医生、护士、快递、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和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我们不仅要记住钟南山,李兰娟等功劳卓著的国家栋梁,也要记住那些平民英雄,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幸福义无反顾,他们是世上最可爱的人。先生丝毫不放过这美好的瞬间。他不分贫富、地位,年龄长幼,只是按时间顺序,把他们分别聚焦在三个特定的“镜框里”。使人们更感受到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众志成城战疫情的顽强斗志和英雄精神。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它首先必须来源于生活,而它又不是生活的简单复制。它是在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加工然后又还原于生活的过程。«武汉抗疫群英谱»来源于生活实际,是全国人民从电视上、报纸上、网络上耳熟能详的真实故事,只不过这些人物的事迹都是单一的,而«武汉抗疫群英谱»将这些单一的故事用元曲的形式串联起来,犹如一个照相框把他们放在一起呈现,不仅使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刻画更加完美,也拉近了人们在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说出了人们都想说的话,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共同心声。
如《抗疫群英谱》(一)“【十九煞】(送口罩的中国人)南京站,口罩男,为搬口罩忙的喘。旅游异国闻疫讯,急返家乡把物捐。休多问,中华儿女,姓甚无关!”
再如,《抗疫群英谱》(二)“【十一煞】(剃掉秀发齐点赞)长发美,笑声甜,单霞援鄂冲一线。秀发影响穿防护,都剃光头最简单。排排站,尼姑成队,不为参禅。”
“【一煞】(胜利曙光在眼前)猪鼠替,疫空前。举国全力除毒患。医生奋勇砸十殿,护士飞奔抢病员。人人赞,白衣战士,重整河山。”
还有,《抗疫群英谱》(三)“【二十煞】(阴差阳错赞大连)一顿饭,说不完,奇缘异事成经典。出差本到长沙去,坐错车厢武汉黏。从头干,大连小伙,美誉流传!”
作品把这些抽象的故事,将情节与场景、个体与群体、叙事与抒情进行完美旳结合,让人插上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文字或委婉悠长,或慷慨激昂,既代表人民群众抒发了大家对英雄的敬重之情,又能激发人们在敬英雄的过程中、自觉地爱英雄、学英雄之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创作也在经历涅槃重生,尤其是网络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消费性、休闲性、娱乐性的文学占据了文学版图的绝大部分,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消费品,正在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文化快餐。这相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当高楼大厦遍地林立之时,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习近平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暖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而文通老师正是按照总书记的讲话要求,在创作上不因循守旧,独辟蹊径,让思想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实践。这无疑与作者多年的文学积累和作者本身一生以来对文学孜孜不倦地追求息息相关,对人民群众无限的深厚感情紧密相连。
«武汉抗疫群英谱»的艺术魅力在于作者巧妙破解了元曲创作中的韵律瓶颈.作者大胆尝试用中华新韵韵部解决创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变被动为主动,突破了传统韵律的束缚,这是先生对元曲的继承和发展做了一次成功的探索。元曲、唐诗、宋词都是中华古典文学的瑰宝,长期以来三足鼎立、平分秋色,但是文艺界对诗词颇多关注,奉若神明,而对元曲却极少问津,其实,从来没有一种诗歌体裁像元曲那样走进平民市井,最能全面反映现实生活了。元曲韵部经过文通先生这般创新,使其韵部更加宽泛,平仄通押,不避重字,既华丽典雅又通俗易懂,其语言的口语化,通俗化能使人们易学易诵,老少皆宜,但他也还是有规则必须遵守的,而不是无序的扩展,这更让元曲有别于无韵无式的主体新诗。在不远地将来,它必将唤起人们浓厚的创作热情。折射出它应有的光环。
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通先生多年来笔耕不辍,始终坚持文艺创作,他的作品正是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时刻关注社会生活,植根于人民群众这个肥沃的土壤,正因如此,先生在居家抗击疫情时灵感闪现,文思泉涌,一气呵成,可谓老树开鲜花,罄香弥久远。
当然一部文学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各有各的见解,这也为我信口雌黄给老师的作品妄加议论找到了借口,文学是语言艺术,先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么浩大恢宏的经典之作,与先生对生活地热爱,对语言的积累,对元曲结构上的驾驭是分不开的,它反映了先生良好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厚重的文学底蕴。这些都让学生望尘莫及。在品尝先生文化大餐的时候,总有一种余兴未尽之感,仿佛就差那么一口小酒就会飘飘然地倒下,细细揣摩是否是语言还不够个性化?我们说赵树理之所以成为“山药蛋”派,是因为他的语言风格。而元曲这种已建章立制的东西,为了规则定律的需要又不可能像小说那样任意挥洒。先生的作品中那些需要改进和打磨的地方,丝毫改变不了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强大能量。
据先生讲,写完«武汉抗疫群英谱»后准备弃笔颐养天年,我不禁黯然神伤,心理颇多失望。然我相信先生只是暂时休整,为后面的创作积累生活素材。停下手中笔不是先生的个性。我衷心期待能拜读先生更多更好的作品!
2020-4-12于安康

作者简介:
冉从高 , 男,网名逍遥过客。陕西安康人,现居住上海市浦东新区。生于1962年12月、大学文化、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管理近30余年,2015年因病退休。退休后重拾拙笔,开始追逐文学梦想。现为紫阳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有多篇作品散见市、县媒体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