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乡味
文/春子(江西)
食物是一种文化的叙事。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抹无法忘怀的家乡味道。鸡颈粄是广东兴宁一带的一种糕点小吃,是婆婆家乡的味道,因形状似鸡颈而得名。婆婆说从前只有过年、“赏灯节”才能吃到的美味,现在随时都可以做。
2020年的春节,因新冠肺炎,假期也特别地漫长。困在家里,每天都在为吃啥闹心,婆婆时不时做些家乡的美食来调和家人的味蕾。
婆婆是广东兴宁人,1958年大跃进,17岁的她考取了会昌医专。3年苦读,一同录取的13个女同学只有3个合格毕业。毕业后的婆婆分配到基层卫生院,勤奋、好学、肯吃苦赢得同事的认可。在会昌成家后,婆婆又把她的母亲接来料理家务,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退休后的婆婆把家务活都揽下,每天热衷于熬粥、煲汤,做家乡的美食。
鸡颈粄是婆婆常做的美食之一。她用水把“七分糯米三分粘米”比例的米粉和成面团,取一小团用双手压扁,放入热油锅里煎;一边煎一边用锅铲压拍,然后又翻过来再压拍;如此反复,直到把面团煎熟压拍成外焦里嫩微黄的薄饼后趁热取出,摊在菜板撒上白糖、黑芝麻和切碎的油炸花生米,再细细地卷好,切成三分长的一小段,一圈圈竖起,鸡颈粄就做好了。它入口香甜,慢咽糖粒沙沙,家里男女老少都爱吃。婆婆离开家乡60多年了,她说鸡颈粄是广东人一辈子都吃不腻的美食。她每一道工序都做得很仔细,像是在拨动思乡的情弦。
“赏灯节”是兴宁特有的节日。婆婆说,在兴宁赏灯比过年还热闹。相传他们的先祖是汉民,唐宋开始南迁,走到粤东看见兴宁山清水秀、物产富饶便在此落户定居,以客家人自称。先祖们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和迁徙途中江浙等地赏灯“闹元宵”的民俗活动传承了下来,融入自己的文化内涵。
初到兴宁的客家先祖人口较少,每个家族都希望多生男丁。年前生了男丁的人家年后都要到宗祠里摆酒席举办一个“添丁宴”,各家各户都会买大挂的鞭炮前去祝贺。客家话中的“丁”与“灯”同音,所以“赏丁”又被说成“赏灯”。
每年的“赏灯节”从正月初八开始,一直排到正月二十二;其中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为“赏灯”,正月十五到正月二十二为“暖灯”。“赏灯节”请花灯、上灯最为隆重。“花灯”要事先定制好,存放在镇上的“姓氏祠堂”内。大年初八一早全族全村的人组成请灯队浩浩荡荡,一路敲锣打鼓,舞龙舞狮,燃放鞭炮去请花灯。到了存放“花灯”的地方,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说四句、六句或者八句吉祥的祝福语,然后点响多挂爆竹,由村里年前添了男丁的“新丁”代表抬起崭新的花灯,请回村里或族里的围龙屋,供放在祖屋祠堂的八仙桌上。
上灯是“赏灯节”的前一天,选到良辰吉时,将花灯从八仙桌上升起。“升灯”又叫“上灯”,由族长先带头祭拜祖先,接着“上谱”。族长恭敬地取出族谱,将新丁的姓名、生辰写进族谱,表示新丁正式归宗;然后族长大声地说“高升”,花灯徐徐升上厅正梁上。
“赏灯节”当天晚上,同宗同族的男性都要聚在祠堂,一起吃晚饭。座位安排必须按长幼尊卑排序,分别在上厅、中厅、下厅就座。饭后,全宗族的男女老少再聚集到祠堂向祖宗上香祭拜。从正月初八到正月二十二,各村各姓每个屋场都错开时间来过节,今天到我家,明天去你家,有来有往非常热闹。
“暖灯”是整个赏灯活动的尾声,在正月十五到正月二十二之间的下午。全族人都会聚在祠堂,行礼祭拜祖先后由族长主持将花灯取下,放回八仙桌上,说完祝福的话再将花灯上的白花摘下递给新丁户代表,寄语来年再添贵子。
最后就是“抢灯”。等候在祠堂的男人们蜂拥而上把花灯上的人物画像、花朵等抢到手中,带回家摆放在厅堂显眼处,以示吉祥如意。兴宁有很多宗亲在外谋生,从政、从军、从教、从医、从商和做工匠的都有,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人赶不回来过年,但一定会赶回来过“赏灯节”。他们把“赏灯节”当作是加强族人团结、沟通血脉亲情的节日。
婆婆说她小时候最喜欢过“赏灯节”。每年的正月十二日是她外婆家的“赏灯节”,她一大早就跟姆妈(妈妈)转外公外婆家去。婆婆的姆妈4兄妹,一个妹妹很小就卖给别村做童养媳,两个弟弟为谋生下南洋做生意。姆妈除帮外公外婆张罗“赏灯节”的食物,还可以听到俩弟弟的消息。婆婆就到围屋各家串门邀同伴玩耍。外公外婆家的围屋很大,是三圈围。大家族几百户人家上千口人住在一起,大家邻里相亲,从没发生过口角是非;到各家串门,小伙伴们走屋檐晒不到太阳淋不着雨,各家都会摆出零食,没走几家肚子就饱饱的。“赏灯节”的各种活动也都在围屋内举行,列队请花灯、舞龙舞狮、燃放爆竹、上灯、吃流水席一直玩到深夜,送客还会燃放烟花。
在婆婆的记忆里至今忘不了的还是“赏灯节”的美食。客家人喜欢的盐焗鸡、红焖肉、酿豆腐、煎蛋饺等摆满了桌。如果主人家添了新丁上的第一道菜必定是鸡炒酒,还有挥丸、鱼丸等,寓意为吃不完用不尽的意思。各色各样的糕点也是“赏灯节”不可或缺的美食,甜粄、酿粄、煎堆、鸡颈粄……不仅解馋还能填饱肚子,好吃得不得了。客家人偏爱甜食,每年立冬后,各家就忙着酿冬至酒、晒冬至粉为“赏灯节”的美酒、糕点作准备。晒冬至粉也很有讲究:秋收结束后,每家每户就会在冬至前一个月精心挑选粘米和糯米先浸泡。婆婆说以前没有石磨,要把米变成粉就得用碓臼踏。先把米踏成米浆,沥干水来边晒边筛就变成了粉。碓臼很重,踏碓是力气活,她经常和姆妈轮换着一个踏碓臼一个放米。她们知道“赏灯节”外公会来,他喜欢吃甜粄、鸡颈粄。
如今家乡变故乡,婆婆说离开家乡60多年了,不管走多远,在哪儿,“唯有亲子情,一步一回顾”。家乡始终是她生命的根。
作者简介:春子,原名邢春,江西省赣州市作协会员,现供职于会昌县委宣传部。追求用文字表述心情,在文字与灵魂的对话中,感悟人生,收获感动。作品散见于《江西日报》《赣南日报》《赣州晚报》《赣南社会科学》《散文网》《诗者》《会昌报》《会昌文艺》《岚山文艺》《南康文艺》《赣水源》等文学刊物。赣州路开文化文友。
……………………………………………………

《作家新视野》大型文学季刊
《作家新视野》纸刊由作家新视野杂志社、编辑部主办。大16开本,130页码。以大容量、大视角、大格局的发展理念,力争打造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刊物之一。
一、文学体裁栏目:
小说、散文、诗歌、赏析评论。
二、投稿须知
1、投稿邮箱:
1027659893@qq.com
(注:投稿作品必须为原创首发,并在标题前注明。)
2、凡小说、散文、诗歌专辑(3首以上)投稿作者,请在投稿时以附件形式提供相片一张。
3、所有投稿作品,统一在标题前用【】标注所投文体栏目+标题+作者名+省份,文末标注百字内个人简历以及详细通联地址、联系方式、联系人。
4、所有在本刊推送作品赞赏费用,全额作为稿费予以支付作者,以资鼓励。(作品推送十日后以微信红包方式给予支付。)
三、纸刊上刊要求
微刊作品初选通过稿件先在《作家新视野》公众号推送发布,后期根据读者阅读量和作品质量优选上刊。
……………………………………………………

……………………………………………………

……………………………………………………
……………………………………………………
作家新视野公众号
都市头条关联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