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赏析
-原野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诗人齐名,称为“王孟”。他出身宦官之家,能诗善画,精通乐理,可谓全才。他的诗清新自然,描绘精细,广为流传。
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来了解王维诗人。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唐 ] 王维[ 唐 ]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王维大约在四十岁后开始过着半隐居生活。常与道友裴迪,浮舟来往,弹琴赋诗。这首诗是他与裴迪的应和之作。
首联寒山秋水点明季节。转字很巧妙地表现出天色已晚。寒秋中的河水日复一日静静流淌。
颔联塑造了自我隐逸的形象。倚仗很好地表现出王维当时消沉隐逸的心境。倚仗听风,听隐隐的秋蝉的明叫,而他身后是一道柴门,或许还有一座小屋。
颈链继续写景。这两句是历代传诵的名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对仗工整。而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是景观,孤烟是人为景象。好一副乡村田野日暮时分的景色。一个余字写出夕阳转迅即失的动感,眼前一片波光霞彩。后面一个上字,画出炊烟在空中飘渺浮动上升的形态。这句是化用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各有各的意境和精彩。
尾联转而写人。作者用典故,将裴迪比做楚狂接與,藐视圣道,超然物外。五柳即陶渊明的自称。这是诗人自比陶渊明,一心退隐。
这首五言律诗,首联与颈联写景,描绘深秋暮色,颔联尾联写人。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情景交融。
再看一首。
酬张少府
[ 唐 ] 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一首也是应和之作。
前四句写情,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首联,看似消极,但是一个惟字暗示了不得已的心绪,似乎这个静也是不得已,为什呢呢?因为下一句自顾许长策,空知返旧林,做了解释。当时奸相李林浦当权,诗人志向无法完成。
诗人在颔联中却笔锋一转,提到隐逸的情趣,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在徐徐的清风中轻解衣带,在皎洁的月下弹琴。
尾联是即景抒情。君问穷通理,照应标题。面对友人的提问,诗人巧妙用典作答。一个渔人乘坐小舟,游历在烟波浩淼处,似乎听到渔歌的回响,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归隐去吧。这样结尾,含蓄隽永,洒脱超然,发人深省。
再看一首。
相思
作者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是唐代名篇。借物寄托相思。想起红豆,自然想起南国的友人。春来发几枝?衔接自然,却意味深长。第三,四句,似劝勉别人,实际是说自己思念正浓。
这一首行文自然如流水,走巧夺天工。情调高雅,思域饱满,韵律和谐柔美。
再看一首。
竹里馆
作者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一首也是名篇。这一首清新出尘。一个人独坐竹林,弹琴作歌,怡然自乐,别人不知道,只有明月相伴。表现出诗人隐逸的情趣,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王维山水诗中形与意的完美结合,并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是在禅学理念指导下的有意为之。禅宗认为“法身无象,应物现形”,也就是说“法身”并无固定不变的形象,而是赋予在万物之中的,所以自然万物都是“法身”的变现,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法身”的存在。禅人们把客观世界与自己的主观情识完全勾通起来,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形中悟道,借形示道的思维方式。
王维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往往把一些抽象的宗教理念寄予在山水之中,以审美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把主观情识寄予在自然美之中,使优美的山水诗满含“禅趣”,不明言道而道自现,不明言意而意借形显。
正是在禅学理念的渗入下,王维的山水诗克服了谢灵运山水诗形意分离的缺点,完成了山水诗从形意分离到形意相融的飞跃王维山水诗中形与意的完美结合,并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是在禅学理念指导下的有意为之。禅宗认为“法身无象,应物现形”,也就是说“法身”并无固定不变的形象,而是赋予在万物之中的,所以自然万物都是“法身”的变现,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法身”的存在。
禅人们把客观世界与自己的主观情识完全勾通起来,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形中悟道,借形示道的思维方式。王维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往往把一些抽象的宗教理念寄予在山水之中,以审美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把主观情识寄予在自然美之中,使优美的山水诗满含“禅趣”,不明言道而道自现,不明言意而意借形显。正是在禅学理念的渗入下,王维的山水诗克服了谢灵运山水诗形意分离的缺点,完成了山水诗从形意分离到形意相融的飞跃。
由于时间关系。关于王维老师的诗歌赏析,到此结束,谢谢各位方家的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