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和煦满常山
——中药诗文博大精深
文/王志成
我国是中药的故乡,药用历史悠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突出贡献。中药绝大多数为天然药物,来自大自然。这些药物特别是其中的植物类药物,有的生性奇特,有的形态可人,有的色泽艳丽,有的气味芳香,除了有祛病强身之功外,多数还有观赏的价值,可以作为人们审美的对象,因此古诗中常有“花药”之称。例如唐代孟浩然就作有“曲岛寻花药”的诗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创造了品类繁多的药物,既丰富了中药宝库,也充实了诗人的吟咏物象和感情世界。历代文人墨客便巧用这一特点,笔下生花,使中药诗文独树一帜。其中有一些“中药诗”和“中药文”风格独特,足称工巧,品读这些古人佳制,既可让人欣赏到中药诗文的文学性,又可增加中药悟性。下面这首古人无名氏的《药名四季歌》,就巧妙地将药名嵌入诗中,既讴歌了四季风景,又传授了中药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春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问泽兰。
夏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日雨露一茴香;
牧童去取国公酒,醉到天南星大光。
冬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四首诗嵌入中药22味:常山、芍药、天麻、牡丹、远志、使君子、当归、泽兰、半夏、菖蒲、红娘子、槟榔、莲子、菊花、地黄、茴香、国公酒、天南星、防风、白芷、阳起石、白头翁。有的是用中药名原意,如芍药、天麻;有的是借名寄意,如远志、当归;有的是用药名指意,如茴香(回香)、白芷(白纸);有的是巧用谐音,如阳起石(阳起时)。
中医药既然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然会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诗人们除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各种药物的形态、色泽、性味、功用,礼赞它们为人类健康长寿所作的贡献外,有时还把它们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或思想感情的寄托。而这在其他民族的文学作品中,就很少见到类似的作品,这其实也与中药的特殊性有密切关系。
中药不光能防病治病,还是一位忠实的爱情使者。不信请看王维药帖求偶的故事。据传,唐代王维赶考羁留京城,因病去药铺买药,见抓药少女美貌聪颖,顿生爱慕之心,有意结识,便挥笔处方以试之:
宴罢客何为?金甲壮士醉,
出征行万里,黑夜金不迷;
百年紫貂裘,艳阳牡丹妹;
八月药吐蕊,蝴蝶穿药飞。
他边递药帖边说:“小姐,请问可有此药否?”姑娘接过一看,原来是用药迷诗考她,略加思索后,便另纸以诗作答:
宴罢客当归,雄黄酒壮威,
远志在边疆,店中熟地美;
百年裘陈皮,芍药牡丹妹;
桂枝秋花芳,香附蝶双飞。
暗含的当归、雄黄、远志、熟地、陈皮、芍药、桂枝、香附八味中药全部报出,且天衣无缝,好一个“桂枝秋花芳,香附蝶双飞。”果然慧眼识才,诗情脉脉,含而不露。王维阅后暗喜,待到考中进士,便去药铺求婚,遂与姑娘喜结良缘。
巧的是,今江苏青年诗人、中医师郭鸿森也曾写过一首药名诗。不同的是,诗人并非用其求婚,而是赠其爱妻。诗曰:“书生家境苦‘黄连’,感谢‘红娘子’不嫌。嫁我毅然离‘熟地’,为人‘厚朴’植心田。”该诗巧妙地嵌入了黄连、红娘子、熟地、厚朴四味中药名,籍此深情地抒发了对妻子的感谢和理解之情,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一对患难与共、琴瑟和谐的伉俪形象跃然眼前。如此,焉有身心不健之理?
中药诗还能明志。北宋进士洪皓在高宗建炎三年奉命赴金,被金人扣留十余年。在此期间,他坚贞不屈,以诗明志,留下了众多的爱国诗篇。《集药名次韵》就是其中之一,很有代表性。诗云:“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更刚留;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十分巧妙地将六味中药“独活、续断、知母、相思子 没药、白头翁”嵌入诗中,表达了自己深沉挚着的爱国怀乡思母之情,读来感人肺腑,令人回肠荡气。
中药诗还有立传功能。在河南省郑州市博物馆内有一块墓碑,高2米许,碑座已失,上面用行书刻着一首七言诗,书法遒劲挺拔,每一句嵌有一味中药名,这是一首鲜见的镌刻在墓碑上的药名诗,令人赞叹不已。
乌头早续杏林春,远志高标更除尘;
厚朴晚须成大器,从容金尚德闲身;
百年阴德当归后,六枝神功独活人;
别去参辰应念我,天南星斗望户深。
据说,这首诗是明朝嘉靖宰相高拱所写,是赠送一位名医尹巨川的。这首中药诗巧嵌药名赞扬了主人公医德高尚,仁术精湛。尹的后代珍爱其诗,便镌刻在墓碑上,后人捐献给了国家。

运用中药药名嵌名撰联,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有家药店门面的春联即为:
神州处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巧用生地、熟地、藿香、木香四位药名,一语双关,瞬间拉近了与顾客的距离。恰如春风扑面,未进店堂,先暖心房。假若是一位外地游客,偶染小恙来此购药,想必心情先要好上一大截。
总之,中药是一座宝库,中药文化博大精深,中药命名,取象比类,直触感悟,如以颜色命名的黄连、白芨、紫苏;因味得名的甘草、苦参、五味子;系于人名的徐长卿、刘寄奴、红娘子;冠以产地的川贝母、云茯苓、怀山药;内含功效的益母草、伸筋骨、骨碎补;以植物部位直接命名的桑叶、芦根、苇茎、菊花、杏仁、玉米须等。至于药名文学起于何时?由于历史久远,已难以确切考证了。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对一些中药的功效主治进行抽象和概括,编成了简单易记的歌诀。这些顺口溜琅琅上口、通俗易懂,简便实用,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识得千里光,全家能治疮。
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
识得半边莲,不怕和蛇眠。
屋有七叶一枝花,毒蛇绕着不进家。
不怕全身痛的凶,吃了元胡就轻松。
铁脚威灵仙,砂糖加醋煎,一口咽入喉,鲠骨软如绵。
宁得一把五加,金玉再多不拿,补肾祛风除湿,强身保健最佳。
知母、贝母、款冬花,止咳化痰一把抓。
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
若要皮肤好,煮粥加红枣。
血虚夜不眠,米粥煨桂圆。

作者简介
王志成,字士心,陕西南郑人。曾在省市检察机关和县市公安机关工作,已退休。系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作协会员。有《诗疗与养生》《高扬生命风帆》《苍山霜叶》等著作刊行。近些年来,沉潜于传统文化、生命伦理与心灵保健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