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叫无言
文/清雅
此刻,我坐在门槛上,凝视着淅淅沥沥的雨,感受着秋雨的凉意,一股寒流侵入身体并蔓延至心房,我裹紧了单薄的衣衫。
下班送儿子上学,望着儿子走进校门时的背影,瞬间,想起了二十年前,父亲送我进初中校门时的那一幕,回味一幕幕无声的爱。
父亲是一位憨厚朴实的农民,但在我的心里他却是如此的不凡,在我的记忆里,他永远的、不停歇地劳作着。
小时候的生活极其艰苦,物质相对匮乏,父亲靠种地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他用勤劳的双手支撑着一家十几口人的生活,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父亲是家里的主力军,每年冬天他一个人拉着架子车,套着老黄牛往地里拉粪,年年如此,到我十来岁时才可以帮父亲牵牛,村庄的小路上穿梭着我们父女的身影。
家里也养了几十只羊,天未亮父亲就起来放羊,七八点回来圈上羊又去地里干活,晚上八九点回来吃完饭又去放羊,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不管是骄阳似火还是寒冬腊月,他都在不听地忙碌着。
大概是我八九岁,父亲为了能多种一点地,再多一点点收入,去开荒陡崖的山地,人站上去都是斜的,毛驴耕地根本上不去,父亲却顶着炎热的太阳用锄头去挖,中午都不回家休息,出去就是一整天,我去送饭,看着一大片田地,父亲笑了,我也笑了……
每年收麦的季节,父亲都很少回家吃午饭,都是我们给送饭并在地里吃,去沟里提水喝,为了能多收一点(那个年代人们都用镰刀割麦子),那样的记忆最深刻,那样的日子最幸福。
后来和爷爷奶奶分家了,日子更加拮据,一贫如洗之下,父亲决定外出搞副业(那时候人们搞副业即是等同于现在的“打工”),第一次出门去内蒙古打石头,那时候没有电话和视频,只有书信,一年才能见一次面,第一次写信给离家的父亲,可能除了担心还有想念吧!
就这样父亲开启了打工之路,来来回回,年年如此。父亲打过石头、打过零工、下过煤窑、干过工地、干过装卸……
原来我对打工没有概念,只是感觉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直到我自己出外打工,才深刻体会到了父亲那些年的艰辛与不易。
岁月匆匆,时光飞逝。我小学毕业要上初中了,那一年的那一情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记得那天也是下着阵雨,父亲背着我的铺盖走在长长的峡谷之巅。陡峭的山路、巍峨的沟壑衬托着一眼望不到边的峡谷。一路上父亲很少说话,我也没有吱声。但是我能感受到父亲的不舍和牵挂,那被暖阳映照的古铜色的背影、坚强的身躯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当时的我都不想上学了,因为家里的条件我比谁都清楚,而且我已订婚,总想着把我上学的钱留给弟弟妹妹们,可是父亲毅然决然地贷款三百元,让我就读初中,这一个决定让我的人生得到了转折,虽然我辜负了父亲的期望,没有完成学业,但是初中生涯给予了我一辈子最珍贵的财富,很欣慰我是父亲的女儿。
那时候村里人都骂父亲傻,一个女孩子上个小学够可以了,还贷款让孩子上学,父亲却默默地说了一句,我没有上过学,再难也要让孩子们读完初中……这句话,隐藏了父亲多年的遗憾和对我们的期望。因为在家里,父亲是老大,为了支持叔叔姑姑们上学,父亲只好退学,帮爷爷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有一次,父亲给我说过,虽然他没有上过几天学,但是他爱看报,现在想想那时候的父亲是多么渴望读书啊!是贫穷遏制他的求学路。
一颗不服输的心,再苦再难,父亲最终供完小弟上完大学,那年大弟高中被叫回来,弟弟哭了一天,没有吃饭,当时父亲沉默不语,现在我为人父母,才真正感觉到父亲当时的心情,那种无可奈何的心痛难以言表,谁不想让两个孩子都去上大学呢,只是家境不允许,又能怎样呢?

2014年五一,我从天津回家带母亲去固原市看病。到三岔父亲打工的地方,刚到一会父亲接到一点活——从一楼往2、3、4、5楼上搬瓷砖,当时父亲让我带着母亲回他暂住的出租屋休息,我心疼父亲,执意要帮忙搬,快点搬完一起回,找个凳子让母亲坐在门口,我和父亲就干活了,不一会儿我就干不动了,汗水湿透了脊背,父亲一直催我让我歇会,其实我搬的都是最小的,而且还是2-3楼,4-5楼都是父亲搬的。
那一刻,才真正感觉到了父亲多年的苦与累,可是他从来没有一句怨言,而是在默默地承受。看着父亲疲惫的背影,我强忍着汗水和泪水搬完。
只有亲身经历,才有资格说感同身受,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位父亲用他羸弱的肩膀支撑着家庭的重担,用他的那堵责任的墙,为家人遮挡了无尽风雨;用他的那盏灯,照亮了我们回家的路;用他的无言,书写着对儿女们的爱。
母亲生病数十载,父亲一人要做饭、要洗衣、要照顾母亲、要种地、又要打工挣钱,多少个不眠之夜,他想大儿子没有孩子、小儿子没有媳妇……无形的压力并没有打垮他,而且他用粗糙的双手,为我们的家撑起一片蓝天;他用坚强的脊梁,挑起家庭的重担。
这些年,我们都离家在外,很少打电话回家,每当打电话回家,父亲言语里期待着儿女们的回音,可是又不愿意去明说,这也许就是最无私的父爱吧!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父母的爱更加地理解,这些年,父亲的苦与累,无人能懂,也无人能体会,更是无人能及。
浮躁的社会压力,高质量的生活节奏,并没有压垮我们,因为“父亲的精神”早已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我们。虽然父亲没有华丽的语言告诉我们怎么做人做事,但是他无私的付出、默默地奉献,指引着我们,生活就是永远在付出,只有吃苦耐劳,踏实勤奋才不被社会所淘汰。
有一种爱,叫无言。
作者简介:
陈小海,笔名,清雅。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人。来自大山的我向往诗和远方。喜欢笔墨纸砚,及一切美好的事物。闲暇之余,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