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新冠病毒的神秘面纱
——病毒学新成果漫谈
(作者:武汉大学珞珈齐天)
历经几个月的奋斗,我国战胜新冠病毒疫情胜利在望。但世界疫情方兴未艾,十分严重,给许多专家、医生和百姓带来恐慌。人们对新冠病毒议论纷纭:狡猾、凶残、杀人、变脸,行为诡秘,花样翻新。一会儿明火执仗,一会儿潜伏不动;一会儿猛如豺狼,一会儿静若处子;一会儿症状似波涛,一会儿症状如死水;患者康而不复,病情转阳;病人康而变色,脸成包公(图2)。感染力特强,令全世界近300万人感染。更有甚者,其他病毒见抗体如见猛兽,它见抗体如见朋友。

人们在和病毒较量的几千年中,相信抗体,相信疫苗:新冠病毒害怕抗体,害怕疫苗。然而,世界在发展,颠扑不破的真理出现了意外。一个小小的新冠病毒居然不怕抗体,抗体对它不怎么灵了,这是怎么回事?本文试图作个初步探讨。
新冠病毒实在太厉害太狡猾,担心它会与人长期潜伏者有之;担心一朝感染后患无穷者有之;担心它会是“打不死的程咬金”者亦有之。新冠病毒,难道尔‘前生’与人类‘结下’不共戴天的生死‘大仇’?‘今生今世’报仇雪恨来了。为揭开新冠病毒的隐私,本文试图作初步尝试。
总之,新冠病毒何处鬼怪?哪方妖孽?本文试图揭开它的伪装面纱,还它个真面目。
一、无症状感染与潜伏感染
近期,出现了不少不显示新冠病毒症状,但具有感染他人的能力,称之谓无症状感染者。这是新冠病毒的一层隐蔽面纱,给疫情带来不少后患。
任何敌人在灭顶之灾到来前夕,都不会坐以待毙,必将作垂死挣扎。但是,新冠病毒是无细胞分子生物,它们没有神经系统,不会思考,不会像诸葛亮那样,羽扇纶巾,妙计天下。它们只能以自身的遗传特性,适应环境,这就是低等无细胞无神经生物的“合目的性”。
二月上旬,钻石公主号邮轮上,一香港患者造成466人感染,其中有111人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占被检人的9.1%,有症与无症之比为2.2/1。一人传播,致使4百多人感染,感染力之强,令人叹为观止。
国内外的事实证明,非常庞大的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他们与健康人一样,正常上班和生活,使人们放松了警惕,在不知不觉的正常接触中被感染。
所谓无症状感染者就是病毒学上的潜伏感染(Lantent infection)
什么是潜伏感染?
这里首先介绍病毒感染的三个术语。即原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潜伏期(Latent period)和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毒都有潜伏期, 病毒进入细胞,经过一个短暂的潜伏期,为复制子代病毒颗粒作好准备,开始原发感染。
潜伏期与潜伏感染显著不同。所有病毒感染都有潜伏期(表1)。是病毒表现临床症状、核酸复制转录,蛋白表达合成,子代病毒装配的准备阶段。子代病毒颗粒装配到一定数量,病毒已经武装到了‘牙齿’,如是病毒开始兴风作浪,表现出原发感染症状。

每种病毒都有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不一,与病毒本身的特性有关(表1)。但并不是每种病毒都有潜伏感染。
潜伏感染是指病毒在感染成功之后,由于人体免疫力的强大或由于病毒本身的遗传特性,还不能立即开始复制表达、合成装配,如是乎病毒伪装‘好人’,像特务一样‘潜伏’下来,与当地‘居民’为邻,相安无事的共同生活。‘特务’不改使命,它们时刻窥探时机,一有‘凤吹草动’,马上就会被激活增生,出现症状,潜伏感染就转化成了急性感染或原发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HSV)的潜伏期为5--8天。当病毒感染后,便潜伏于三叉神经节。此时,机体既无临床症状也无病毒排出。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等原因,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到达皮肤和粘膜,引起口唇疱疹(图5)。
病毒在潜伏期是否具有传染性,视病毒本身而定。例如,埃博拉病毒无传染性。脊髓灰质炎病毒可通过粪便传播。乙肝病毒(HBV)潜伏期为45-160天(图4),潜伏期有传染性。

图4,HBV潜伏期为45-160天, 有潜伏感染。潜伏期有传染性。左图,左起:20面体核衣壳,小S抗原,中S抗原,大S抗原,DNA,聚合酶,右图表示基因组结构,3个S抗原、C抗原和X蛋白的表达。
新冠病毒的潜伏期为7—14天,此时不出现症状,过了潜伏期才是原发感染。现在大量出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实质上就是新冠病毒的潜伏感染。新冠病毒由无潜伏感染发展到有潜伏感染,是病毒按照低等生物的“合目的性”原理,通过基因突变重组而获得的适应环境的一种特性。
艾滋病毒是典型的具有潜伏感染的病毒,其潜伏期为1—20年,平均7-10年才能发展到病毒原发感染。未发病的可长期甚至终身隐匿,成为艾滋病毒携带者。
处于潜伏感染的艾滋病患者,其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脏器中均含有艾滋病病毒,具有传染性。
艾滋病毒潜伏感染的储存地是脑脊液,病毒在其中的巧妙手段是:当细胞DNA复制时,它将自己的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融为一体,长期潜伏。任何药物对它没有办法,只能听之任之。一当机会来临,病毒就会脱离细胞成为原发感染。这就是艾滋病毒在人体内长期存在的原因。可怕的是潜伏感染的艾滋病毒允许病毒传播(图5)。

二、病毒穷凶当可诛
现在,不少人认为新冠病毒一经感染就可与患者长期共存,引起忧患。长期相伴,随时有爆发的危险。如果新冠病毒已经获得了‘潜伏感染’特性,那么,很不幸的是,这种病毒与人长期相存的情况也许会变成现实。

如何改变病毒长期在体内存在的局面、杀死病毒呢?
国内有些人还是摆脱不了唯洋人马首是瞻的旧习。有人说英国某首席科学顾问和德国某权威专家认为,“新冠病毒不可能被“消灭”。然而他们作为权威专家并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他们忽略了新冠病毒经过突变具有了‘潜伏感染’的特性。
他们认为,解决病毒长期在人体存在的问题只有依靠‘群体免疫’和有效的药物疫苗。
这两种措施都不现实。所谓‘群体免疫’就是主动的让全国2/3的青壮年感染,在体内产生抗体,获得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从此不再感染,使病毒的感染指数降到RO=1。
真是天方夜谭,异想天开。请问:有哪个年轻人愿意冒生命危险而主动接受病毒的感染?有谁能保证他们生命的安全?有谁能保证病毒不会变异而使RO > 1 ?,有谁能保证这个病毒不感染剩下的1/3老人和儿童?呜呼,这样的外国人也配称为病毒学权威?
此外,这些权威别无它途,只有耐心等待有效的药物疫苗,他们说,有疫苗就有生存,无疫苗只有死亡。他们过多的相信和依赖疫苗了。有关疫苗的问题,我在下面详叙。
那么,改变病毒潜伏感染、杀死病毒的问题,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考虑。
(1),个人层面:和狡猾的病毒作斗争,先求人不如先求己,首先从个人做起。要锻炼身体,增加体质;要讲究卫生,厉行分食;要增加营养,提高免疫力;要勤洗手,外出或上班戴口罩等等,体内免疫力提高了,即使有潜伏感染的病毒,也不会‘复苏’而过渡成原发感染,也不会传染他人。它们只能老老实实蛰伏,一当它们蠢蠢欲动,就难逃免疫功能的天罗地网,消灭病毒。
我提出的这条措施不要认为是老生之谈,应该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举一个大家都明白的例子。
新中国成立之初,不少美蒋特务在国内潜伏下来,随时准备搞破坏。怎么办?我们党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加快国家建设,使国家强大;二是教育人民,提高人民政治思想觉悟,防特反特(这就相当于增强个人体质和体内的免疫功能)。对特务进行严密监控,不许他们乱说乱动,一有风吹草动,老百姓就会检举揭发,政府就会迅速将他们消灭。此政策与我提的措施,情况有别,道理相同。
(2),国家层面:依靠国家的政策,统一部署,号召公司和财团,加快研发速度,缩短新药周期,尽快拿出有效药物,杀死病毒。
(3),学术层面:鼓励专家教授加快科研进程,尽快拿出有效的新型疫苗(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新型疫苗)
三、一面抗体两面刀
病毒侵入人体,病毒作为‘抗原’(即抗体来源的意思)刺激人体的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所谓‘抗体’就是‘抗病毒之体’,由病毒自己产生的抗体能中和它自己,消灭病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就是所为的‘以毒攻毒’。
人体免疫细胞产生的抗体,也就是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Globulin)有4种A, D, G, M, 因此,这4种抗体就被命名为Ig-A, Ig-D, Ig-G, Ig-M, 其中重要的是Ig-G和IgM。统称为抗体(Antibady, 简称Ab)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采用这条办法与病毒进行斗争,行之有效,累用不衰。诸如‘种牛痘’就是用天花病毒的减毒疫苗产生抗体,还有麻疹病毒疫苗,狂犬病毒疫苗等等,都起到了很好的防病治病效果。
根据免疫学原理,抗体浓度应该越高越好。但是,最近的研究显示,免疫学的经典理论由于冠状病毒(SARS和CoV2019)的流行受到严重挑战,抗原-抗体理论受到颠覆(引用普外科曾医生)。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抗体也是一样,在与病毒搏斗的战斗中,抗体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一柄锋利的倚天剑,现代科学证明,抗体也是一柄两面刀。适当的抗体可以中和病毒,杀死病毒;但抗体太多,反而不是一件好事,反而会起到帮助病毒复制的相反作用。下面三个医院的科学实验结果说明了这一点。
其一,2020年,复旦大学黄竞荷等于medRxiv 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对175例轻度症状康复患者的血浆作了检测。
研究发现,新冠病毒感染第10至15天,血中可以检测到特异性中和抗体,此后一直保留。
他们还发现,中年人(40至59岁)和老年人(60-85岁)的血浆中和抗体,显著高于年轻人(15-39岁)。这一事实打破了他们的传统观念,抗体总滴度越高,疾病反而越严重。
其二,深圳第三人民医院也在medRxiv平台发文。他们研究分析了173例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浆样本,得到了和复旦大学医院同样的结果。他们在感染后11天、12天和14天可以检测到病人抗体表达的比率,其中总抗体(Ab)为93.1% (161/173),IgM为82.7%(143/173), IgG的概率则为 64.7%(112/173)。
标本中,非危重患者与危重患者比较,抗体滴度相差甚远,在感染后22—39天,重危患者抗体高出轻微患者4倍。

其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同样在medRxiv平台发文,他们总共有220名患者,研究IgG抗体、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以及预后的影响。 NLR代表先天性免疫,IgG代表后天获得性免疫。
研究发现,IgG抗体可以在发病后第4天被检测,滴度高峰在第4周。与低滴度的IgG抗体相比较,重危新冠肺炎常见于高滴度IgG抗体的人群 (51.8% VS.32.3%; p=0.008)。数据说明,IgG抗体的高水平表达使新冠肺炎病情加重。
研究者按照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以及IgG抗体水平,把患者分为四个组,hi代表高浓度,lo代表低浓度。即:
(1),细胞NLR高、 IgG浓度高组NLRhi/IgGhi
(2),细胞NLR高、 IgG浓度低组 NLRhi/IgGlo
(3),细胞NLR低、 IgG浓度高组NLRlo/IgGhi
(4),细胞NLR低、 IgG表达水平低组NLRlo/IgGlo
这四组病人中,重症患者的比例分别为72.3%, 48.5%, 33.3%, 和15.6%(p<0.0001)。也就是说,IgG水平和NLR比值双高(第一组),患者病情危重。NLR比值高,IgG比值低,重症患者的比率为48.5%,低于第一组,NLR比值低,IgG比值高,重症患者的比率为33.3%,而两种比值都低的第4组,重症患者最少,只有15.6%。
以上结果说明,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加重与先天免疫力高,表达的IgG水平高有关,抗体浓度越高,病情越重。
重症患者中,第一组和第二组患者,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 IL-2、IL-6 和IL-10升高,而CD4+ T细胞(Cd4抗原蛋白的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说明体内发生了炎症,机体免疫力受到了破坏。
进一步他们又分析了四个组的重症患者康复率,分别为双
高组58.8% (20/34), 第二组为68.8% (11/16), 第三80.0%(4/只有双低的第4组,其康复出院100%(12/12),死亡的患者全部发生在NLRhi/IgGhi和NLRhi/IgGlo组。
综合这三个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中老年人的抗体浓度高于年轻人,而中老年人容易发展成为重症,死亡率也更高。
所以,病毒感染,体内抗体浓度过高,不一定是好事,反而提示疾病更严重,死亡率更高。
总之,新冠病毒感染人体,由于病毒作为抗原刺激机体的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可以杀死病毒,但抗体浓度过高,会使人体产生负作用,即病情反而加重,死亡率增加。
事实证明,机体的免疫反应和抗体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清除病毒,人体也有可能出现炎症因子或者细胞因子风暴,增加了病毒的复制机率,免疫系统攻击自身器官,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情加重,患者死亡。
四,病毒入侵免疫细胞的带头羊
下面我将介绍近期病毒学研究的第4个新成果,了解新冠病毒是如何以魔术般的措施,颠覆免疫学经典理论。
1,什么是依抗性增强效应(ADE效应)
新冠病毒的表面S蛋白可以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ACE2结合而感染,但却不能感染免疫细胞。
病毒作为抗原刺激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反过来,恩将仇报,杀死产生它的病毒。在病毒即将处于灭顶之灾时,在它刺激产生的抗体中,有一种叫ADE抗体(依抗性-抗体),这种抗体也可以和病毒结合,但对病毒无害。由于‘依抗性-抗体’可以识别巨噬细胞(即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FcR,而顺手牵羊的把病毒一起带到了免疫细胞中,依抗性-抗体刺激细胞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免疫细胞失去了免疫功能,有利于病毒的增殖,这就是病毒的‘抗体依赖的感染增强作用’。
2,ADE效应的发现
这里,我首先介绍‘依抗性’(ADE效应)的发现者,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终身教授、艾滋病研究所所长陈志伟。
早在2013年,他和他的团队就观察到了新冠病毒的依抗性(ADE效应)(图8)

SARS病毒和它的‘兄弟’新冠病毒与众不同, 它们具有一种潜在的所谓ADE效应,英文全称为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中文翻译为‘抗体依赖的感染增强作用’。中文和英文名称都太长,为方便使用和记忆,我斗胆把这种病毒学新成就ADE效应称为‘依抗性’。这种效应首先是在2003年研究SARS病毒时观察到的。
陈志伟介绍说,2003年时,他在美国,香港大学提供了6个人的血样,其中3个人死于SARS,3个人是感染SARS后的康复者。他们发现,死亡3例血清中,中和抗体浓度很高,可是,在患者去世之前,抗体水平突然下降,说明免疫系统出了问题,因此他们怀疑:人为的过急免疫反应与导致患者致死亡有关。
陈志伟继续介绍,在2005年,他们用痘病毒载体表达完整的SARS病毒刺突蛋白,成功得到第一个SARS病毒S蛋白的基因工程疫苗,并在恒河猴身上做被动免疫保护性实验。然后用活的SARS病毒感染。发现,预先打疫苗的猴子身上的病毒,比打痘病毒载体的对照组少很多,说明基因工程疫苗诱导了很高的中和抗体,能控制病毒。
但是肺病理分析后,他们吃惊地发现,打疫苗猴子的肺部,病理变化严重;与之相反,没打疫苗的肺部病理损伤较轻。他们从猴子提取抗体IgG,并纯化,做抗体被动免疫实验,结果发现,不管高浓度还是低浓度,预先打抗体猴子的肺部损伤十分严重,抗体实验和疫苗实验取得了同样结果。
陈志伟团队2019年的动物实验进一步说明,严重的肺损伤,的确是抗体在起作用。也就是说,疫苗诱导的抗体反应可能会加重急性肺病理损伤。那么,抗体到底是如何起了坏作用的呢?

他们作了动物模型实验,先让金黄仓鼠感染新冠病毒,等仓鼠康复后,提取中和抗体血清,注射健康仓鼠,然后用新冠病毒攻击。结果发现,打了康复血清(抗体)以后,仓鼠体内的病毒量明显下降,说明中和抗体起了作用,但是,仓鼠的肺部损伤仍然很严重。
结果说明,新冠病毒可能有导致肺损伤的ADE抗体存在。如果新冠病人体内产生的ADE抗体水平相对比较低,而中和抗体又很强,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就比较好;但如果病人ADE抗体产生较多,就可能看到像仓鼠一样的肺部病理损伤。
3,ADE效应的实质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完整的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诱导的抗体里面,有一些抗体可以使巨噬细胞的功能发生改变。
我们知道,在肺组织损伤时,有两类功能性的巨噬细胞,一类巨噬细胞能促进早期炎症,它们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IL-6,IL-2等等,原本目的是为了杀死病毒,阻止病毒感染健康细胞。但是当这些细胞因子分泌释放太多,就会造成炎症和免疫抑制,此现象被称为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第二类是免疫修复性巨噬细胞,功能是清除体内死细胞。
陈志伟总结说,冠状病毒的ADE效应实质是:当新冠病毒结合了ADE抗体,病毒再进入到巨噬细胞里,使得本来应该起修复作用的细胞,变成了促进炎症的巨噬细胞,导致炎症加重,有利病毒复制增生,肺损伤也进一步加剧。实验证明的确这是疫苗诱导的抗体,介导了肺部病理的损伤,
有些病人进来时看起来病情很轻,过了一些天突然就变得非常严重。我们怀疑病症加重是否与产生了ADE抗体有关。当然这只是基于临床现象的研究假说,目前还没有结论。
4,关于ADE效应的总结
(1),新冠病毒进入人体,不仅会产生中和抗体(如IgG,IgM),反过来消灭它自己,也可能产生ADE抗体(即依抗性-抗体),它和中和抗体不同,不是用来消灭病毒,而是充当病毒进入免疫细胞的带头羊。
(2),如果新冠病人体内产生的ADE抗体水平相对比较低,而中和抗体又很高,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就比较好;但如果病人ADE抗体产生得比较多,效果则是肺部病理损伤严重,病情恶化。
(3),病毒与依抗性-抗体结合之后,不能杀灭它自己,但是这个抗体可以识别免疫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受体FcR,免疫细胞则将这些病毒—依抗性-抗体结合物吞入细胞体内,因而促进病毒进入了免疫细胞,接着发生了一系列不幸事件。
(4),病毒-ADE抗体进入免疫细胞,不仅没有起到修复免疫细胞功能的作用,反而诱发细胞出现炎症因子风暴,产生大量的炎症因子IL-2,IL-6,IL-10等等,出现炎症反应,免疫细胞功能下降,导致肺部严重损伤。
(5),此时,新冠病毒趁火打劫,在免疫细胞中,借助‘抗体依赖的增殖效应(即ADE效应)’大量增殖子代病毒颗粒,使病情加重,病人雪上加霜而死亡。
五、提倡避免ADE的化整为零策略
——关于亚单位基因工程疫苗
新冠病毒疫苗是许多人关心的治疗病毒的最有效药物,根据陈志伟的发现,新冠病毒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病毒,疫苗产生的抗体过多,由于ADE效应,过多的抗体对病毒的增殖反而有利,所以,要杀死新冠病毒,对疫苗的要求就更高了。
据新华社报道,截至3月26日,全球至少有52款候选新冠疫苗正处于临床前研究。到4月8日,全球共三款新冠病毒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陈志伟将这些候选疫苗概括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新型疫苗,主要指核酸疫苗,分为RNA(核糖核酸)疫苗和DNA(脱氧核糖核酸)疫苗,这类疫苗是将编码新冠病毒表面抗原蛋白的RNA或DNA片段直接导入人体细胞内, 翻译成为抗原,抗原再诱导产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而杀死病毒。
第二类是传统疫苗,包括灭活病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或亚单位疫苗等,多数在研新冠病毒疫苗都属于此类。
中国目前采用5条技术路线,基本覆盖了全球在研新冠病毒疫苗的主要类型。
据报道,我国现在已有几款疫苗进入临床试验,不知效果如何。按照陈志伟的新发现,新冠疫苗研发中潜在的重大障碍是ADE,那么,疫苗临床试验的结果令人担忧。
如果某种疫苗不仅能产生中和抗体,而是能有效的诱导产生ADE抗体,这样的疫苗是非常危险的,不仅可能没效果,反而有害处。
陈志伟建议,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制备疫苗,关键策略是要避免诱导ADE抗体,比如疫苗设计不用完整的刺突蛋白Spike基因,而只用S-基因的有效片段,制备亚单位疫苗,或许有克服ADE效应的可能。
六,借刀杀人侩子手
——关于新冠病毒的死亡率
几个月的疫情使我们认识到新冠病毒的感染力是很强的,特别是在欧洲,更为疯狂,全球感染人数已达2,3百万人,绝不是RO=3,我估计可能超过了5。
新冠病毒引起的死亡,如果按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统计,死亡率是比较高的。截至4月16日,全球感染199万5千981人,死亡人数达到13万1037人,死亡率达到6.6%,意大利的死亡率最高为8.5%,以下是美国4.7%,中国3.8%,西班牙5.4%,法国3.6%,韩国1.1%,奇怪的是德国死亡率最低,仅仅只有0.3%。
如此说来,新冠病毒就是不折不扣的最大刽子手了,的确如此,这又是新冠病毒的一层神秘面纱。
新冠病毒虽然穷凶极恶,感染率高,致死率也高,即使新冠病毒没有直接举起屠刀,而是采用它的锦囊妙计,借刀杀人,使得死亡率大大增高,狡猾的新冠病毒,真是防不胜防啊!
新冠病毒的易感人群是老年人,老年人大多有基础疾病,本来已经离黄泉不远。新冠病毒为了尽快致死老年人,采取两套战略,一是增加抗体,在老年人面对灭顶之灾时,又采取ADE抗体战术,增加病毒的繁殖,大量的老年人不死才怪!
对于身强体壮的中青年人,新冠病毒只需要采用一招ADE抗体战术,促进炎症反应,破坏他们的免疫能力,病毒在免疫细胞里也能大量增殖,所以,中青年人的病情急转直下,死得比老年人还快。
有专家说,直接死于新冠病毒感染的并不多,大多数可能死于其它原因。这是被新冠病毒的欺骗面纱,蒙蔽了眼睛,受了欺骗。新冠病毒不是直接举起屠刀的侩子手,也是判处杀人的组织者。
侨居德国的华侨王竟先生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新冠病毒死者死于什么?’,值得讨论。
德国汉堡大学法学研究所所长波舍尔教授,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医生。为了研究死亡患者的死因,他坚持解剖了44位死者遗体。他发现,其中9位感染者并非死于病毒,而是死于他们自身的心脏病。其余35位死者,没有一位是纯粹的病毒死亡,都是自身多疾病+病毒共同致死的患者。因此,他得出结论,新冠病毒的致死率是很低的,绝大多数死者都是死于他们自身的多发疾病,新冠病毒的感染不是直接致死患者,中青年人不必对新冠病毒有恐惧情绪。 
波舍尔教授的解剖实验结果是可信的,他为我上述观点提供了实验支持,但是,他的结论是错误的,特别是他要求中青年人放松对于新冠病毒的警惕,更是大错特错。
七、还尔真面目
我的文章写到这里该结束了。经过我的揭露,读者已然认清新冠病毒的伪装面纱,看清了它的真面目。不防让我稍作总结。
(1),揭开了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的假面具,还它以潜伏感染的真面目。
(2),揭开了新冠病毒阴阳不定的花招,还它以伺机而动的阴谋。
(3),揭开了新冠病毒不怕抗体的恶毒伎俩,还它以感染免疫细胞的奸计。
(4),揭开了新冠病毒利用ADE效应的欺骗行为,还它以大量增殖子代病毒的真像。
(5),揭穿了新冠病毒致死率不高的伪善,还它以借刀杀人的屠夫嘴脸
这就是新冠病毒真假两面性的丑恶嘴脸,我们绝不要被它的假象欺骗蒙蔽,它很可能在体内长期存在,可以随时感染他人。是否与人终身相伴,现在还不能肯定。反正我们要提高警惕,继续与新冠病毒作斗争。
(全文8779字)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