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捧榆钱香满桌
文/苏淑洁
近些年人们为了养生,都尽量多吃一些粗粮,因此高粱米饭和玉米面饽饽成了家家户户餐桌上的美食。正因如此,每到秋收后,我家也经常用玉米面来做饽饽吃,因为新下来的玉米磨成面做出的饽饽非常好吃,有一股清香味。

我家经常用大铁锅做菜,因为既能做菜。又能烧火暖炕,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到了秋天大白菜下来了的时候,大铁锅的下面炖着白菜,上边贴着一圈玉米面饽饽,玉米面饽饽的嘎嘎金黄金黄的,咬着酥脆,看着就食欲大增,吃在嘴里别提有多香了!吃玉米面饽饽得经过发酵后再做,所以要想吃必须得先发面。
我家有几天没吃玉米面饽饽了,想晚上做饽饽吃,于是中午的时候,我舀了一些玉米面和白面用酵母和好发上了。放一些白面的目的是做出来的饽饽不硬不散更加好吃。快要做晚饭的时候,他下班回来了,说要在面里放一些榆钱来做饽饽。

说起榆钱,立刻想起小时候吃榆钱的情景。那时候每家的墙边都有小榆树,春天榆钱一串一串挂满枝头,因为榆树长榆钱的时候,还没有长叶,所以远远望去金灿灿的,放学后几个小朋友就去撸榆钱吃。开始一只手拽着树枝,一只手一个一个地择着不停地往嘴里送,吃到嘴里甜津津的。那个年代孩子们没有零食,都是就地取材。吃着吃着不解渴就一把一把地撸着吃,还比看谁拽着的树枝上榆钱又大又多,后来小朋友们为了吃着方便,索性就折下一枝,一边玩一边吃着,当时甭提有多高兴了!

用榆钱做玉米面饽饽,是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缺吃少穿,物资匮乏,为了填饱肚子的,具体好吃不好吃就没有印象了。而今天他要用榆钱放在面里做饽饽吃,我不大赞成。他说附近的榆树上长榆钱了,今天又下了小雨,榆钱显得非常干净,要去弄一些来试试,他看我不赞成,就说给我做两块不放榆钱的。于是他拿着塑料袋一会儿功夫就撸了半塑料袋榆钱。榆钱刚刚长成,还很小,只有抠耳勺那么大,并且每个榆钱都有一个褐色的小柄儿,做饽饽时得把这个褐色的柄择去,榆钱又小,择榆钱的活可太费功夫了,我们俩择了老半天才择一捧,他把榆钱洗干净后,准备开始做饽饽了。

我在下面烧火,他在面里放一些精盐和小苏打,目的是做出来的饽饽好吃,再把榆钱和面揉均匀。火越烧越旺,大锅里的汤发出“滋滋”的响声,眼看要开锅了。贴饽饽必须把锅烧成这样才能贴,否则会秃噜贴不住的。他用两只手把面来回地倒着,觉得面在手里成一个团了,然后”啪”的一声贴到锅上,为了加大嘎嘎的面积,他用手再按按面团,这样面团既大又薄贴在了锅边上,他很快把面一块一块地贴好了。为了防止面团往下秃噜,我急忙盖好了锅盖。

这时再烧一点火,就开锅了,开锅了就不能再多烧火了,如果多烧嘎嘎就会糊的。今天和每天不一样,因为今天做的是榆钱饽饽,盼着饽饽快点儿熟了,看看榆钱饽饽到底好吃不好吃。

大约十分钟后,榆钱饽饽做好了,我掀开锅盖一看,呵呵,太好看了!黄色的饽饽上沾满了圆圆的绿色的榆钱,看着就有食欲。尝了一口,别说还真行,榆钱饽饽里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看来老祖宗们留下的吃法还真不错!等过几天榆钱长大了,多放一些估计会更好吃。

作者简介:
苏淑洁,辽宁凌海市人,酷爱古典诗词、散文随笔、书法等,曾在《凌水》、《凌海市报》《锦州晚报》等刊物发表诗词、散文等,是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