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屋里的纺车声作者:刘翠苹

时间越久远,思念越发浓郁。儿时那一缕炊烟,那一道山梁,那一条泥泞小路,那一坡羊儿咩咩的叫声,那一浪浪起伏的麦田……思绪时常回到淳朴缥缈的年代,内心不由地掀起一阵阵涟漪。历尽了岁月的熏陶与锤炼,成就了一段段往事。曾经的往事,一件件浮现在眼前,是内心的呼唤,随风带去我的思念。朵朵白云飘过村庄,炊烟袅袅带裹着饭香,奶奶的歌谣在耳边回响。漫漫长路飘洒思乡离愁,一路走来无声刻下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痕迹。
时间不语,掠过春花秋月,绿水青山百花鲜,一片春色满世间。踏着开满鲜花的小路欢悦而来,故乡的亲人们在翘首期盼,故乡的袅袅炊烟在频频招手,故乡的老屋还坐落在原地。时光的老屋里,曾经守在烟火檐下的老人们都相继离世。老屋很安静,空空荡荡,无人居住,无人管理,院内长满了杂草,虫儿在不停地呤唱,成群的鸟雀在树枝上蹦跳,院前的那片菜园子荒芫了。老屋有着两百年历史,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冰裂出一条条皱裂的纹,斑驳的墻面描绘着岁月的沧桑,四周的矮墙像一位垂暮的老人,安祥从容、和平静谧地守护着老屋。
老屋的破落让人觉的凄凉,百年老屋,百年沧桑,百年坚守,上锁的两扇木门显露着斑驳的画面,老屋的瓦楞也在左右倾斜,这些都代表着岁月的过往。但它依然透着一种不可侵犯的尊严和庄重,保留着我永不褪色的记忆,更记载着我的成长,记载着家的亲情和温馨,记载着血脉流传,承载了我太多的思念。追忆着对老屋成长的经历。老屋留下了前辈们多年来穿越风雨为家打拼的足迹。老屋是多年来漂泊在外的我们心中最温馨的港湾。老屋经历了岁月的狂风骤雨,尽管伤痕累累,但不屈不挠的样子却教会了我们坚强,教会了我们昂立于天地之间行沧桑正道。
老屋里曾经有我挚爱的三位亲人一一第一个人,是我的百岁奶奶,缠着小脚丫,满头银发,奶奶每天总是忙忙碌碌捣鼓着她的那一块不大的小菜园,瓜果蔬菜样样齐全。在外人眼里奶奶根本不像一个百岁老人,菜园旁边有一个大石墩,奶奶累了就坐在石墩上休息,隔壁的邻居时不时爬上门前的矮墙向奶奶打招呼,隔着矮墙聊天。那时候的布衣粗食,便是我最好的归宿,百岁奶奶带我走过了十三个春秋,我十三岁那年,奶奶离开了我们,那一块石墩不知奶奶坐了多少回,石墩变得光溜溜的,甚至能照出人影子来。奶奶走了,隔壁邻居也很无聊,坐在石墩上一遍遍回味,仿佛奶奶未曾离去……
屋里还有两位我挚爱的亲人:父亲、母亲。我对父亲、母亲那份思念和依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想用文字静静的编织那美好的回忆。唯有最亲的人和事,永远都留在我的记忆里,老屋里传来纺车嗡嗡的响声,父亲纺织的身影仍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里,唧唧复唧唧,父亲当户织。那就是我的父亲纺线发出的声音,原来父亲一手摇动着纺车手柄,一手捻着棉花,有条不紊地上下挥舞,悠悠的纺线声,穿过静谧的时空。母亲在一旁也不闲着,她用一块木板,一根细竹杆,用手撕着一片棉花,搓成一根根线卷儿,捆成一捆,放到父亲身边为纺线做准备。我在旁边觉着好玩,好奇心促使我去试试。我顺手搓了一根递给父亲,父亲摇动纺车,一手捻起我递给他的一根棉花半天也抽不出一丝线,纺车一摇线就断了,母亲告诉我,搓线卷也得掌握技术。撕棉花要顺着撕,不然就不能顺利抽出线。
时光飞逝,曾经在老屋打闹嬉戏的场景历历在目。现在却变得如此安静,如此荒凉,如此寂寞。日夜相伴的三位亲人都己离去。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不由得怀念那最初的温暖。随着岁月的积淀,转眼间那嬉笑奔跑的孩子,如今已是花甲之年。前程往事早已随风而去,唯有记忆深处对亲人的那份思念永不褪色。老屋里的故事缠绵悠长,我只能把它储存在浅浅、淡淡的思念里,慢慢酝酿,慢慢回味。酝酿成此生最美的回忆,回忆中总有那老屋的纺车声,如余音绕梁……
(原创首发)

作者:刘翠苹
女,六十花甲,翼城县北粱壁村人,是一个喜欢文字的农民,在文字中可以找到知己,在文字中可以自由徜徉,文字带给我无尽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