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宪华原创作品
在当农民的日子里(连载之七)
曾宪华
(之七)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成明,成明,到田坎上来,我给你说点事。”
成明停下手中的锄头,抬眼望去,并拉开了嗓门,“哦,是三叔呀!三叔,有啥事?你说就是。”话完,成明继续欠干田(破粹)。
见成明没有走动,老队长龙三叔再次拉开了嗓门,“成明,反正太阳落山就要黑了,快点把锄头拿起出来。远了,我说起也费力,你也听不清楚……”
成明极不情愿地扛起锄头,走到田坎,并将锄头平放在田坎上。成明先是拍了锄把,“三叔,坐嘛!”随后掏出“川叶”香烟递给龙队长,“三叔,啥子事?你说。”
见成明划燃火柴,龙队长伸长脖子吸了一口香烟,“是这样的,公社明天在麻柳湾农机站举办红苕高温大屋窖储藏培训班,培训红苕高温储藏操作人员。经队上研究,决定由你去参加培训,来回报销六角钱车费,另每天给三角钱补助和12分劳动……”
未等龙队长说下去,成明就摇头摆手,“三叔,打住,我不是不服从你的领导安排,因我挖的干田还有四十丈没有欠(破粹),你看换其他人去参加培训行不……”
顿时,龙队长涨红了脖子,并打了手式,“你什么客观都不要讲了,这是命令……”
见成明低着头,不啃声。龙队长拍了成明的肩膀,语重心长地,“……没有欠的干田,由队上组织劳力欠,你已欠的干田按实际面积计算工分。目前全生产队你是唯一的高中生,你人精明,责任心强,经大队李主任和工作组叶组长提议,所以队上决定派你去参加培训学习。何况你是团员,服从领导,听从安排是最起码的……”
成明扔了烟头,“三叔,你别说了,我明天去参加培训学习……”
“明,鸡才叫响第三遍,这么早,你去做啥子?”尽管成明轻脚轻手,可开门的吱呀声还是惊醒了成伯父。成伯拉了电灯开关,一对二筒看着成明。
站门坎的成明,转过头,“老汉,我昨天晚上不是给你说过的么,我今天去麻柳湾农机站学习红苕高温大屋窖储藏技术……”
成伯父翻坐起,“我晓得你去学习,可这还早着呢,等会天亮了去关门车坐客车,反正队上要报车费。”
成明摆了手,“坐啥车哟,走路虽是辛苦点,但要节约三角钱。三角钱看起不多,可要做一天的工分啦(当时一个劳动值三角,算是副业搞得好的生产队,江城县偏远的生产队一个劳动日还不到一角)……”
成伯父点了头,“也是哈,不过,到麻柳湾四十里路,娃儿,四十里,不是闹着玩的。路上实在走不动了还是坐车,既然队上给生活补助,中午还是去食店吃碗面条……”
未等成伯父说下去,成伯就不耐烦地拍了读书时的帆布口袋,“哎,老汉,你硬是啰嗦得很。我自己晓得该怎么办,带了昨晚烙的麦粑和一水壶开水。”随着“当”的关门声,成明迈开了脚步。
成明出门后,选捷小路小跑到跳墩桥上公路,此刻太阳才露笑脸。见对面穿中山服别钢笔的壮年汉子迎走来,成掏出“川叶”迎上去,“叔叔,这阵多少时间啦?”
壮年汉子先是摆了右手,“谢谢!本人不会抽烟。”随后抬起左手腕,“六点四十三分,看你满头大汗的,是赶路吧!”
成明用衣袖擦了额上汗水,“就是,八点钟在麻柳湾农机站开会……”
壮年汉子扳了手指,“也,要赶紧点呢,这里到麻柳湾有七个桩(里程碑),分路后到农机站可能有两里路。不过,小伙子,你也别急,这农村开会哪一次准时过……”
“咚,咚”公社高温大屋窖张技术员拍了“麦克风”(话筒),“大家把板凳往前面端,坐拢(近)一点,准备开会啦!今天的议程有以下几项,一,8:00一11:00由县农业局副局长,高级农艺师郭向前老师给我们讲红苕高温大屋窖技术;11:00一12:00对大家学习的效果进行简单测试……”
“考过啥子哟,我只进过扫盲班,字都不识几个……”“是晓得要考试,该不来哟……”……
面对场下的喧闹,坐在台上的公社张勤副主任,“笃,笃”地敲响了桌子,“吼啥子嘛!考试不是目的,只希望大家认真听讲和做好笔记。小张,你继续说。”随后将麦克风递给张技木员。
张技术员调整了麦克风位置,“大家别担考试,内容都是郭老师讲的,且很简单,只要专心听讲,最多二十分钟可完成试卷。下面我接着是说议程,12:00一12:30在农机站食堂用餐,10个人一桌,在此要感谢农机站给我们提供的免费午餐;12:30一13:00在这里对上午的培训进行总结,同时对考试前三名的同志进行表彰。最后到响水六队参观区上按标准建的大屋窖。下面请郭局长,郭老师给我们红苕高温大屋窖储藏技术。大家欢迎!”
“……红苕高温大屋窖储藏技术,是西农经过多年研究,反复试验,于75年发布的科研成果。经过两年扩大试点面所取得良好的成效,县上决定今年全面推广红苕高温大屋窖储藏技术……”
开场白后,郭前进拿起拳头大的红苕,“其实红苕也怕冷,造成红苕腐烂主要是黑班病和软腐病。杀灭黑斑病,软腐病需38度且保持二十四小时上……”
成明的举手打断了郭前进。郭前进打了手式,“举手那位同志,有啥事?请讲。”
成明站起身子,“我叫成明,是前进五队的。郭老师,三十八度保持二十四小时以上,红苕不会烤熟呀!”
郭前进再次打了手式,“请坐下,小同志,你的提问很好。首先,高温储藏技术是经过试验试点的科研成果,这是不容置疑的。关键是严格按技术规程才是最重要的,低于三十八度生小火加温,超过三十八度降温,若打开门窗,烟囱,灶炕,温度降不下来,可采用水沟加水,风车吹风等,总之控制三十八度以内。闭火后前两小时是每半小测一次温度,之后每小时测一次……”
总结会上,成明分別从张勤手里接第一名奖状和郭前进手里接过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奖品后,欲转身下去。见张勤伸手,成明只得将奖状,奖品用左手拿着,尴尬地伸出右手。
张勤握住成明的手,“成明,我们都是老熟人啦!首先要祝贺你在120多人的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其次,希望不要对三年前被撤销儿团长一事耿耿于怀。当年的儿童团纯于瞎扯蛋,仅三个月就解散了……”
面对张勤的语重心长,成明“嗯,嗯”频频。他分别向台上的三个领导点了头,“谢谢领导鼓励,我一定做好红苕高温储藏越冬工作……”随后红着脸走下台阶,回到座位上。
(未完待续,谢谢阅读)
作者简介,曾宪华,60儿童,重庆市垫江县人。曾有小小说,散文,诗词,论文等散见于报刊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