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道歌》诠释了孝文化在建设社会道德、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原创 王廷信
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 3天前
2020年4月29日,自《中华孝道歌》在第五届中原倡导母亲节网络公益活动发布后,得到社会各界的首肯。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社会应推崇的道德规范,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读者建议,词作者对第五届中原倡导中华母亲节文化活动的主题歌一一巜中华孝道歌》的内容逐一解读。
《中华孝道歌》
大德孝父母,生养恩情重,
孝亲如敬天,善养侍终生。
敬兄恭为悌,爱众仁德生,
恕心待万物,孝国升精忠。
德孝好家风,孝道靠传承,
父母孝为先,子孙皆孝行。
孝道有奇功,家和万事兴,
社会多和谐,国泰民安宁。
中华孝道颂,感恩父母亲,
精忠报国家,永远不老情。
王廷信 作 词
宋 歌 谱 曲
和进旭 演 唱

关于创作巜中华孝道歌》的内容解读: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巜孝经》)。在这里,孔子不仅指出孝是道德的根本,是天下至德要道,而且指出孝文化在建设社会道德和社会文明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华孝道文化对培育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
第一段,阐明孝的要义。孝的起源和进程是:源于家庭,兴于邻里,誉满中华,通达四海,共韧大同。因此,在家庭对父母行孝既是道德的源头,又是道德的根本,属于道德中的大恩大德的范畴,因为在世界上人生要感恩众人和万事万物,其中人的生养之恩是最重要的,所以孝对父母要如敬畏天一样的态度,采用最好的奉养方法待侯父母到终老。这种敬爱父母之情、感恩父母之意称之谓孝。
第二段,孝发展中的表现形态。儒学文化的核心是仁,是对大众及万物的仁慈博爱。而仁的形成有一个由近及遠、由亲及疏的发展过程:孝就是仁的源头,在孝向仁的发展中表现为几种形态,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巜论语.学而篇》)。这就说在家孝敬父母就表现为孝,出门尊敬兄长就表现为悌,对友人和同志友好就表现为信,热爱国家就表现为忠,而孝上升到热爱他人和大众就表现为仁,孝发展到对万事万物的热爱就表现为恕。但是,如果孝只局限在对父母之爱和家族之爱,其他诸如仁、忠、恕的形态是难以形成的。显而易见,孝敬父母只是仁爱的源头和基础,不能说孝爱自己的亲人就是仁爱大众、精忠报国和恕心待万物。只有把孝亲延伸到爱他人、爱大众、爱万物,报国家才能实现孝在发展中呈现的各种形态,才能真正实现儒学的仁爱之心。所以,孝的延伸和发展的不同形态就是儒学仁爱的形成过程。
第三段,孝的传承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孝道文化,可以采用许多渠道和形式宣传、推广和发扬孝文化,但是最主要的渠道是培育和建立良好的家风和家教,坚持用德孝文化传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家风;父母言传身教,坚持和践行孝道文化,是弘扬和发展孝文化的最好形式。在孝亲问题上,你怎样对待父母?你的子女就怎样对待你!只要父母能坚持百善孝为先,子孙就会照样奉行孝道文化,使孝道文化不断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实现孝文化的常态化、大众化、生活化、家庭化。
第四段,孝的功能和作用。从孝文化的具体功能和作用讲,孝的本质是爱,孝的表达方式是感恩,而感恩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责任,它有一种稳定伦常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特殊功能,可以加强人的道德修养,实现家庭和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和谐:表现在家庭上,坚持以孝为先,实现家和万事兴;把孝文化推广到社会,就会出现社会和谐的祥和环境;把孝文化延伸到国家,就会实现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第五段,对孝的总结升华。我们颂扬中华孝道文化,概括起来讲,孝的本质和作用归纳为一句话:就是感恩父母亲,精忠报国家。感恩父母和精忠报国是中华民族的永恒主题和永远不老的情怀。
巜中华孝道歌》词作者王廷信,中共党员,生于1939年8月24日,籍贯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人,1964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治教育系,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前中州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教授。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儒联顾问联络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创会会长、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会长等职务。长期从事哲学、儒学的教学、研究和推广工作,发表本人撰写、主编著作16本、论文100多篇,取得一定的社会效果。
【请扫描关注,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官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