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南宋-姜夔【序】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胡向前解读:
这首词是姜夔寄宿范成大之宅时,受他之征而谱的自度曲。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姜夔年轻时曾四次回乡赶考都名落孙山,二次进献宫曲,希获一官半职,第一次是在公元1197年(庆元三年),四十三岁的姜夔向朝廷献《大乐议》、《琴瑟考古图》,但朝廷没有重视。两年之后,姜夔再次向朝廷献上《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这次朝廷下诏允许他破格到礼部参加进士考试,但他仍旧落选,从此完全绝了他的仕途之念,以布衣终老。姜夔的父亲姜噩,是绍兴十八年进士,先后官任新喻(今江西新余)县丞,汉阳(今湖北武汉)知县。姜夔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任职地。父亲死后,十四岁的姜夔依靠姐姐,在汉川县山阳村度完少年时光,直到成年。因为著籍饶州鄱阳,姜夔曾于公元1174年(淳熙元年)至1183年(淳熙十年),四次回家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姜夔四处流宿,居无定所;靠江湖救急而度一生,他先后结交四个忘年之交。第一位是萧德藻,大约在1185年(淳熙十二年),萧德藻是福建闽清人,绍兴十一年进士,曾官任龙川县丞、湖北参议,后调湖州乌丞县令,擅长作诗。由于赏识姜夔的才华,他特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姜夔。公元1186年(淳熙十三年)冬天,萧德藻调官湖州时,姜夔和萧家随行至湖州安家。
第二位是杨万里,淳熙十三年(1187年)萧德藻正式去湖州上任,途经杭州,介绍姜夔认识了著名诗人杨万里。杨万里对姜夔的诗词嗟赏不置,称赞他“为文无所不工”,酷似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也和他结为忘年之交。
第三位是范成大,姜夔结交了杨万里后,杨万里把他推荐给另一著名诗人范成大。范成大曾官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当时已经告病回老家苏州休养,他读了姜夔的诗词,也极为喜欢,认为姜夔高雅脱俗,翰墨人品酷肖魏晋间人物。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冬,姜夔再次来到苏州,谒见范成大,姜夔在范家踏雪赏梅,范成大向他征求歌咏梅花的诗句,姜夔自度填曲《暗香》、《疏影》二词,范成大让家妓习唱,音节谐婉,大为喜悦,特意把家妓小红赠送给姜夔。
第四位是张鉴,绍熙四年(1193年)姜夔大约三十九岁,他在杭州结识了世家公子张鉴。张鉴是南宋大将张俊的诸孙,家境豪富。他对姜夔的才华也很欣赏,也结为了忘年之交。庆元二年(1196年)萧德藻被侄子萧时父迎归池阳,姜夔在湖州失去依傍,于是移家杭州,依附张鉴及其族兄张镃。张鉴是姜夔晚年最好的知己,两人友谊极深,姜夔自己说:“十年相处,情甚骨肉。”嘉泰二年(1202年)张鉴死后,姜夔生活开始逐年走向困顿。嘉泰四年(1204年)三月,杭州发生火灾,尚书省、中书省、枢密院等政府机构都被延及,二千零七十多家民房也同时遭殃,姜夔的屋舍也在其列,家产图书几乎烧光,这对于雪上加霜的姜夔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由于亲朋好友相继故去,姜夔投靠无主,难以为生,六十岁之后,还不得不为衣食奔走于金陵、扬州之间。于嘉定十四年(1221年),姜夔去世,他死后靠友朋吴潜等人捐资,才勉强葬于杭州钱塘门外的西马塍,这也是他晚年居住了十多年的地方。
姜夔在音乐方面留给后人一部有“旁谱”的《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包括他自己的自度曲、古曲及词乐曲调。其代表曲有《扬州慢》、《杏花天影》、《疏影》、《暗香》等。《白石道人歌曲》是历史上注明作者的珍谱,也是带有曲谱的宋代歌集,被视作“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
在书法上,他留下了《续书谱》是南宋书法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学术著作。
在诗词方面他开创了江湖词派,阐释和普及了清空骚雅之词风,后来史达祖、吴文英、周密



等都追步旗下形成“骚雅”风格的江湖词派。
在姜夔一生当中最痛快的时期应是在湖州的那段前后的日子,因得到杨、范两位诗坛大家的揄扬,姜夔名声籍甚,此后寓居湖州达十多年。绍熙元年(1190年)他正式卜居湖州弁山苕溪的白石洞天,朋友潘德久遂称他为“白石道人”。当时名流士大夫都争相与他结交,连大学者朱熹也对他青眼相加,不但喜欢他的文章,还佩服他深通礼乐。著名词人辛弃疾对他的词也深为叹服,曾和他填词互相酬唱。在湖州居住期间,姜夔仍旧是四处游历,往来于苏州、杭州、合肥、金陵、南昌等地,特别是在合肥,他有相好的两位歌妓姐妹彼此交往了数十年,情深意厚,他有过多次合肥寓居之举,直到绍熙二年秋(1191年),那对姐妹离开合肥才止。他在这年作的《秋宵吟》道:“卫娘何在,宋玉归来,两地暗萦绕。摇落江枫早,嫩约无凭,幽梦又杳。”对她们的离去表现出无比伤感和眷恋。同年冬天,姜夔再次来到苏州,谒见范成大时写下【暗香】这首词。从此可见【暗香】也是可能姜夔借梅托念合肥的双姐妹。因此词咏梅怀人,思今念往。据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称:“作于辛亥之冬,正其最后别合肥之年”,而“时所眷者已离合肥他去”。全词以婉曲的笔法,咏物而不滞于物,言情而不拘于情;物中有情,情中寓物。情思绵邈,意味隽永。”
周济也在《介存斋论词杂著》曰:“惟《暗香》、《疏影》二词,寄意题外,包蕴无穷,可以与稼轩伯仲,馀俱据事直书,不过手意近辣耳。”读姜夔的词挺难懂其潜台词是什么,因姜夔的“骚雅派”词风,隐晦、破碎,上下拍常隔;当读者刚摸索到一点头绪时,又会断了线。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姜夔词的情感是孤云野飞、去留无迹的意趣,由于它无所定指,以致《暗香》的主题千余年来尚无定论。
今天我不妨试试解读,起句“旧时月色”,先从“旧时”找找突破口 ,唐-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可否借来暗指合肥的双姐妹不辞而别离开了合肥,以至姜夔再来找她俩时却找不到去哪里了。“月色”一词看看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诗中是怎么说的,诗道“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从诗句中可否理解成今夜的月色也醉了姜夔这个寄寓范成大家的乡客呢?让他再次思念起合肥的双姐妹。还有“吹笛”这词可看唐-高适【塞上闻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从诗中可见这个“吹笛”有乡愁的意象。由此可见,月色雪景,赏梅怀人,勾起了姜夔的相思和回忆。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年前合肥的双姐妹不知道到哪去了 ,此前的我们是多么的感情深厚,爱意缠绵,我们曾经许多次在梅花盛开的季节,携手相依,边吹笛边诉说着思乡之苦。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想起你俩,那时的你俩,不管我清寒还是高攀上了杨万里和范成大他们 ,还是依然与我相厮守。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我是不是像何逊因为老了,都忘了题梅赋词;就像我忘了常来看你们一样,没陪伴在你俩身边。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你们是不是怪我四处游荡而疏远了你俩,没带你俩一起去旅游,去赴宴?因此你俩才不辞而别离开合肥別我而去。
“江国,正寂寂。”
今夜的我,留在苏州是多么的寂寞和孤独。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我恨自己不知道你住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我找不到你俩;今夜下起了雪,感到更加的凄凉。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真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啊!我在这梅苑中相对梅花而默默无言 ,我耿耿于怀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只记得我和你俩曾经手牵着手,游赏在西湖碧水之上,欢赏着那千树万树梅花盛开的美景。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而如今,再也没机会与你俩一起欣赏梅花了,你俩离开后,我找不到你俩,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再相逢了!
姜夔填了【暗香】和【疏影】二首自度曲后,也许是因这首词的原故,范成大把她的家妓小红赐给了姜夔。姜夔于除夕之夜辞别范成大,他带着小红在大雪之中乘舟从石湖返回苕溪之家,过苏州吴江垂虹桥之时,写下了“小红低唱我吹箫”的名句。而从此可见姜夔不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 ,一个没至情至性的人,往往志向不远大,意志不坚强,生前没什么人生目标。因此姜夔的一生乃布衣一介,虽他是音乐家和文学家;因他甘于寄人篱下,接受他人救济而活一世。也许这样,他的诗词常见不到主题,似飞云野鹤,飘忽不定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向!就像他的词空灵骚雅,来去无踪!
20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