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五公祠 ——海南印象之七
文/刘金声

海南岛孤悬海外,栖身于南海的万倾碧波之中,自公元前110年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看作是蛮荒之地也是放逐的地方。
汉代以来,有记载的被放逐到海南岛的要犯不下百人,仅被贬黜到今三亚崖城谪居的贤相名臣学士多达15人。那时的海南岛,犹如沧海之中一片枯叶,与外隔绝。岛上林密草萋,蚊虫肆虐,夏酷热,冬潮凉,人稀少,地蛮荒,是令人闻之生畏之地。唐代文宗、武宗两度出任宰相的李德裕在贬赴途中所作《贬崖州司户道中》写道:
一去一万里,
千之千不还,
崖州在何处?
生度鬼门关。
足见在璀璨的中华文化中,流放文化是何等凄苦、残酷。

然而,这些遭到迫害贬谪的贤相名臣,有学之士,不愧是中华之优秀儿女,民族之脊梁,他们没有颓废,没有消沉,在海南积极传播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缘结乡里,兴建学堂,亲自执教,为当地村民培养了大批学子,致使村民非常重视子女教育,出了不少读书人,浓厚氛围延续至今,为海南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人中最为有名的唐代李德裕,宋代李纲、赵鼎、胡铨、李光五人,他们倍感受海南民众爱戴景仰。后人为他们修建祠堂、塑像供奉,取名——五公祠。
五公祠又称“海南第一楼”,位于今海口市东南,始建于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李德裕在唐文宗、武宗时期,两度任相。他内制宦官,外抑藩镇,为维护国家安定做出重要贡献。后因朋党之争,被贬海南,并死于海南。李纲、赵鼎两度拜相,李光是高宗时参知政事,胡铨任枢密院编修,他们都是主战派,被秦桧投降派迫害贬谪海南,成为宫廷内政治争斗的牺牲品,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生命中一段不该有却是最为辉煌的岁月。

五公祠高十余米,全部为木质结构,四角攒尖式屋顶,素瓦红椽,三面四廊,可凭栏远眺。门楣上悬挂“海南第一楼”横匾,为嘉兴建造人朱采撰书,内有“安国危身”横匾及历代文人墨客题咏和楹联,概括了祠内五公生平业绩,表达出后人的崇敬。五公祠分上下两层,下层展出五公史迹,供奉五公神像。神像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圆柱有楹联两副,其一:
只知有国 不知有身 任凭千般折磨 益坚其志
先其所忧 后其所乐 但愿群才奋起 莫负其楼
为民国观察使朱为潮1915年撰联。
其二:
于东坡外 有此五贤 自唐宋迄今 公道千秋垂定论
处南首中 别为一郡 望烟云所聚 天涯万里见孤忠
为广东学使徐祺撰联。
楼上大厅圆柱亦有两联,其一:
唐嗟未造 宁恨偏安 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
道契前贤 教行后学 乾坤有正气在斯楼中
由清代海南举人潘存撰联。
其二:
五贤系两代兴衰 报国投荒 唐宋迄今留正气
一身睹万民憔悴 筹边弭乱。冰渊夙夜凛遗规
为民国镇守使黄志恒撰联。

这些发自后人心腑的吟鸣,历代文人题咏与展列的五公的史迹相互映照,充分展示出五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浩然正气,惊天地,泣鬼神,不由人不崇敬之情由然而生。
五公祠东侧,有一高楼,名曰苏公祠,是为纪念苏东坡而建。苏东坡被贬来海南,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携子苏过在此金粟庵小住。苏轼父子北返后,海南学子经常在他住过的金粟庵饮酒赋诗或进行学术交流,以怀念这位“一代文宗”,久而久之,便把该处题为“东坡书院”。元代在此开设《东坡书院》,其后几经毁损,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重新修缮,改名为苏公祠。
苏东坡生平坎坷,虽然也曾当过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显赫官职,但总的来说的仕途坎坷多于通泰。他一度入狱,几乎丧命,多次贬官,两次流放,最后一次流放就是海南。三年后,死在北归途中。
苏东坡为人正直,性格豪放,敢于向当权者挑战。宋哲宗执政时程颐当权,在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时,几次当众让程颐难堪,从而埋下祸根,在其后日益残酷的党派争斗中,屡次遭贬,政敌以讽刺朝政的罪名发动“乌台诗案”使他遭受不白之冤,险些丧命,多亏王安石兄弟相救,出狱后,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至此,他官越作越小,距京城越来越远,由黄州回京不久,又贬到惠州再到海南儋州(古称单耳),几乎到了有去无回的绝境。

王安石(与苏东坡同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苏东坡亦师亦友,亦政敌。王安石两次拜相致力推进变法革新。苏东坡在变法的主张与策略上持有不同意见,对王安石的一些做法极力反对,可谓是政敌。但在苏东坡命悬一线,连家人亲戚朋友都噤若寒蝉,有恐避之不及之时,已辞职还乡的王安石与其弟王安礼分别上书皇帝,为苏东坡进言,王安石写道:“岂有圣世而杀才人乎?”凛凛正气展现出文人相惜之宽谅及仁爱。
苏东坡才华横溢,在诗文词赋、书法绘画诸多方面都取得辉煌成就,逐渐形成清新淡雅与雄浑奔放并存的风格,苏词被认为是豪放派代表,为宋词的发展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受到文人志士的追捧与敬重。在流放途中受到多方关照。雷州守备更是设宴招待,百般呵护。到儋州后,儋州守备张中将苏轼安置在官房居住,以便照顾。被人告密,两个州守先后被查处撤职。苏东坡被赶出官房,没了住处,当地百姓为他建了三间草房 。尽管凄凉,仍不失乐天本色,取名“桄榔庵”,写下“桄榔屋铭”,并写诗: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川,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充分展示出他的坚毅与豪迈。黎家读书子弟家人出资修建一屋,起名“载酒堂”,苏东坡在这里会见亲友,为汉、黎族子弟讲学,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追随苏东坡读书学习。

在海南,苏东坡与广大民众有了广泛接触,和村民打成一片,村民拿他也不当外人。一天在乡间小路上,遇见一名老年农妇,手提篮送饭,便调侃道:“云鬓蓬松两腕粗,手携饭榼去寻夫”农妇知道苏东坡嘲笑她,于是,毫不客气回应道:“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得朝廷贬汝乎?”苏东坡见农妇说话如此犀利,又问:“世事如何?”农妇回答:“世事如春梦耳,翰林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耳。”苏轼觉得说得很有道理,对农妇道:“我不知道你叫什么,就叫你春梦婆吧。”
苏东坡从“春梦婆”话中得到警示,认识到人生就是一场春梦,思想有很大转变, 心境更加开朗豁达。他致力于教学,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为广大民众修桥铺路,修田打井,做了许多好事实事,人们把苏东坡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和播种人。在海南儋州至今流传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甚至还有一种语言叫东坡话。在海南大学校园里有东坡湖,东坡亭,办公楼侧塑有二十余米高的苏东坡全身站立石像;在旅游学院门前广场两侧分别立有五公李德裕、李光、李纲、赵鼎、胡铨和苏东坡六人的花岗岩雕像,足见苏东坡及五公对海南的影响之深。
苏公祠比五公祠要早建三百多年,园内先后修建了学圃堂、观稼堂、西斋、东斋、洞酌亭、浮粟泉、琼园及为纪念西、东两汉,前、后两伏波将军路博德、马援征讨叛乱,平定海疆,维护祖国统一功绩而建的两伏波祠。

1994—1996年在园内修建了三层水泥琉璃瓦飞檐园林仿古建筑——五公祠陈列馆,陈列这些先人功绩。而今,五公祠已是包括苏公祠在内的园内所有园林建筑的统称,是海南人文历史的浓缩,是海南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人们访古寻幽的好地方。
2016年暑假,我再次去五公祠,只见大门紧闭,经询问得知五公祠再次修整。我不甘心,寻了个机会,随里面的施工人员进入园内,看到五甘祠外搭满脚手架,正在修饰外墙,道路也多处修整改建,其它建筑也多数进行了修整,总的工程量还是很大的。我想,完工后,五公祠面貌必是焕然一新,将以更加崭新姿态迎接到访的游人。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
刘金声 1950年6月26日生。1968年3月从吉林市入伍,任23军67师201团九连班长,1969年3月参加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1973年退役后在中钢集团吉林炭素厂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