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记眉县老年学学会“推进医养结合事业产业发展”调研活动

2020年5月2日上午,眉县老年学学会一行五人,在秘书长陈光复地带领下,大家放弃“五一”节休假,顶着烈日来到眉县康馨老年公寓,开展“推进医养结合事业产业发展”调研活动,受到公寓刘星院长和工作人员地热情接待。
地处眉县县城2公里的康馨老年公寓,占地面积10亩,由原来蔡家崖小学改造而成。院内两座三层楼房面对面,内设液压电梯,暖气空调,床位共有105张,目前入住86人,均为本县和周边县区的老人。最大年龄97岁,生活能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的人数各占三分之一,护理及工作人员共20人。
在刘星院长办公室,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康馨老年公寓的整体设计、结构布局、床位安排、饮食搭配、就医问诊、娱乐活动、搬迁情况以及目前运营状况、管理机构、老人入住等情况。谈及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时,39岁的刘院长声音凝重,语气深沉。他说:随着农村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农村养老问题变的越来越严峻,再加上农村多有子女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在家。这样,老年人在承担土地耕种和家务劳作的同时时,还要帮忙照料隔代孙子。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不仅不能安享晚年,甚至还要付出更艰辛的劳动,使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雪上加霜。
面对农村老人的养老困境,2011年刘院长萌生了建立医养结合养老的想法,他放弃深圳现成的工作,与父亲一起开创了医疗、养老、护理、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养老公寓。以村医疗站为依托,聘请眉县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任麦存为兼职医生,与中医医院建立绿色通道,把医和养真正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农村养老新模式。 
在医疗服务方面,刘院长坚持科学管理,为老年人提供细致周到的专业养老服务。每年,他聘请的任医生根据公寓入住老人情况,给每个人建立健康档案,每周为老人做两次常规检查。对于残疾、智障、高龄,高血压后遗症、脑梗、脑萎缩、痴呆老人,进行随时监控管理;对于吃饭有困难,吞咽能力下降的老人,采取引流食物、间隔喂养等科学饮食管理;对于长期卧床不起,身上生有褥疮的老人,采取清洗伤口、换药、消毒等医学护理管理;对于心理有问题的老人,采取耐心说服,疏导等心理辅导管理。
在护理方面,刘院长提出的宗旨是:亲情服务,老人就是自己的家人。所以,这里的护理人员要有爱心、细心、耐心,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护理知识,除精心照顾老人的生活外,还要时刻关心老人的心理变化。当老人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帮助他们整理床铺,给他们洗脸、洗脚、剪指甲;对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护理人员给他们喂水、喂饭,妥当的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使老人在此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在用餐上,注重荤素搭配,果蔬调剂。结合老人的生理特点、营养需求、根据季节地变换,为老人制定合理的餐单。蛋白质、蔬果、肉类搭配合理,保证老人营养均衡。每周将菜谱提前公布上墙,接受监督,整体上提高老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刘院长还谈了康馨老年公寓目前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专业护理人员缺少等问题,谈了自己今后的打算、采取的措施以及改进意见。护理人员小徐讲述了现有公寓入住老人的现状和护理人员的具体情况。老年学学会前来调研的人员,纷纷发表个人对医养结合事业产业发展的见解和前景,与刘院长一起探讨农村医养结合养老的新模式。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养老事业指明了方向。
随后,在刘院长地带领下,大家一起参观了康馨老年公寓的餐厅、活动室、康复室、老人居住的房间以及后院的寿山福海、长亭、走廊、菜地。通过这次调研活动,学会成员深有感触地说:关心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对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提出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结合事业产业发展这一课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和爱!
作者简介:
李会芳,网名红叶,女,退休教师,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喜欢读书写作、旅游拍摄。有论文、通讯、文学作品在国家、省、市、县级刊物上刊登并获奖。
[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