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前忆母亲
文/萧军
虽说母亲节是个“洋”节日,但感恩母亲是没有国籍、地域、种族、肤色之分的。母亲节眼看到了,在这个没有母亲的母亲节里,回顾母亲平凡而并不普通的人生,我悲痛并欣慰着。
我的母亲生于1947年,不幸于2019年病故,享年72周岁。母亲72年的人生历程,是与疾病作斗争、为后人留怀念的72年。
与疾病作斗争,永不放弃。28年前,45岁的母亲就患重度中风偏瘫。全家人及时送医院抢救、治疗,幸运地恢复到基本自理的程度。此后,多次反复,屡次住院治疗,母亲始终保持着乐观坚强的心态,同疾病进行了顽强地斗争。母亲战胜这长达28年的几千个漫长的昼夜,亲戚朋友的关爱、儿女子孙的孝敬固然功不可没,但根本还在于母亲自己有战胜病魔的勇气,在于母亲始终拖着病弱的身躯,怀着必胜的希望,同疾病作斗争,勇敢地坚持吃药、治疗和锻炼。母亲的存活年限和存活质量大大超出了当初医生的预言,凭弱小的身躯创造了同疾病作斗争28年的人间奇迹。
为后人留怀念,堪称楷模。母亲生于上世纪40年代末,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艰难岁月。中间经历了解放、土改、三年自然灾害、社教运动、改革开放、联产承包等新中国重大历史时期。在每一个时期,母亲都保持着一个普通村民勤劳、善良、朴素的本色,为家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生勤劳做典范。不论是病前的45年,还是病后的28年,母亲始终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奔波在麻坪河畔、云蒙山下故乡的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东山日头背到西山,忙完地里忙家里,忙完家里忙地里……年轻时候,母亲多次被评为大队、公社、原区政府劳动模范,多次参加了县群众英雄代表大会,出席人民代表大会,成为响当当的巾帼英雄。
终世俭朴树家风。无论是在缺衣少穿的艰难日子,还是在温暖富足的幸福年代,母亲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朴素本色,始终坚持穿最简单的衣服、吃最简单的饭菜,尽可能少花钱、不花钱,甚至将本来每天应该喝三次的药减少到两次、一次,把本来应该喝六片的药减少到四片、三片。虽然常常因此被我们埋怨,但母亲始终不改自己艰苦朴素的追求,对孩子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娃呀,我这么细法,为的就是腾点钱给你们啊。”节俭朴素的传统美德,在母亲的身上体现到了极致。
心怀善念不改变。无论是寄人篱下的艰苦年代,还是在富裕美好的幸福日子,母亲始终秉持一颗善良的心,孝敬父母、关爱儿女、和睦邻里,深受父老乡亲认可。尤其近几年,在父亲也患病的情况下,母亲拖着病弱之躯长期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伴,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每一个到过我们家的人,都会深深感动于母亲与父亲55年初心不改,风雨相依。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73年的人生旅程,对母亲来说似乎太短,因为母亲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子孙们回报的幸福;又似乎太长,因为她几乎尝尽了人间的苦难坎坷。回望母亲无悔的人生,我们都深深地为母亲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身上所体现出的勤劳、俭朴、善良和坚韧而骄傲。母亲的一生,充分证明了这样一句话——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也许是老天爷觉得母亲活得太累,才大发慈悲,让母亲在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走到终点。但是,直到最后时刻,母亲的眼睛始终是朝前看的,脚步始终是往前走的,母亲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永远是平和地微笑着的。
青山有幸埋忠骨,绿水无言放悲声。在这个没有母亲的母亲节前夕,衷心祝愿母亲在天堂幸福安闲,常回故乡老家看看,常到我们梦里转转,以宽慰我们深切的思念……
作者简介:萧军,自称云蒙山人,人民教师,政协文史专员,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钟情教学研究,合著《巍巍云蒙》,创作《中考作文12讲》、《中心教学研究》。有100多件作品发表于《教师报》、《陕西教育》、《学习报》、《商洛学院学报》、《商洛日报》、《商洛教坛》等刊物。痴爱文艺创作,在《商洛作家》、《申申做加法》、《嘉年华》、《长征心路》、《天竺山》、《禹平文学》、《洛南文友汇》、《晒丹凤》、《馨香盈秀》、《松风阁语》、《洛南百草园》、《秦岭文学》、《洛畔之音》、《河洛文摘》、《大乾州》等网络平台发表文章近1000篇。现执教于某山区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