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花样年华
文/深谷幽兰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辩子粗又长。”我们姐妹曾和母亲说笑:“妈,这首歌好像就是为你写的!”因为我们有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大而明亮的眼睛,两根粗长的辫子,纯纯的笑颜,漂亮的很!
年已80的母亲听了我们的话,脸上泛起幸福而羞涩的红晕、笑逐颜开地向我们娓娓道来……
母亲生长在农村,因她是外公外婆最小的女儿,家人都称她为老姑娘。上面哥哥姐姐都比她大很多,大舅和二姨都已成家,小舅在私塾念书,家里虽然不算富裕,也不愁吃穿。母亲自小聪明伶俐,招人喜爱。但解放前农村普通人家的女孩子家里都不会让她去读书。当母亲懂事了,就非常想和小舅一道去私塾念书,和外公外婆说了几次,外婆也希望让这聪明的小女儿去私塾认几个字不做“睁眼瞎 也是给人家念的。”愚昧落后的想法浇灭了母亲读书的希望!母亲只好在家放鹅放鸭、帮着外婆做家务。一晃几年过去了,吴家小女已婷婷玉立、明媚动人。她的生活也在这时有了转折。一天私塾老先生来和外公商量,说小舅的书念不下去,一点心思都不在书上,还不如让他回家学个手艺,外公听了老先生的话叹了口气说:“念不下去也没办法,就让他学手艺吧。”私塾老先生算是对外公有了交待。又看了几眼站在一边的母亲说:“要不让你老姑娘去念吧,看这孩子挺聪明的。”外公推诿着说:“姑娘家再聪明念了也是人家人。”老先生临走还说:“你考虑考虑吧,这么好的孩子不念书可惜了!”先生的话又激活了母亲想念书的希望,跟在外公外婆后面吵着要念书去,可外公就是不松口。晚上在外面做木匠的大舅回家了,听外婆说了情况就跟外公说:“就让老姑娘去吧,识点字总是不坏的。”大舅在家说话还是有威信的,外公听了大舅的话才放口说:“那就去吧,念就好好念,要为吴家争口气!”母亲听了高兴得无所适从,激动得好看的小脸成了红苹果,赶紧保正说:“我一定好好念书!”就这样母亲终于走上了她心心念念渴望了几年的阳光大道,“读书”!

每天母亲都早早起来背书,从不要外婆喊,先生布置的作业全都认真完成,母亲记忆力好又用功,先生教的她都能记住,学习非常出色,算是老先生的得意门生!两年的私塾学习为语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解放后,母亲所在的乡开办了学校,她便直接上了小学三年级。学校离家远,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带上剩饭和咸菜去上课,中午用开水泡泡就解决了中餐,晚上回到家天都黑了,她从不说苦和累!语文程度很好的母亲学得很轻松。私塾不教算术,母亲就自己看书学习,到期末考试竟然也能名列前茅!母亲刻苦用功的学习劲头深得老师和校长的看重。乡邻们也说:吴家的秀气都传承给他家老姑娘了!
但母亲读书的路总是坎坷不平!
家里的人越来越多,舅舅他们成家孩子也多了,就盖房搬出去各自单过,外公外婆带着母亲一起生活。
然天有不测风云,一向身体尚健的外公突然生病了,当时的医疗条件差,没多久外公就与世长辞!
悲痛之余压力也随之落在外婆和母亲的身上!当时农村比较艰苦,外婆已渐年高,一个人要养活两个人很是不易,何况母亲还在读书,舅舅他们孩子多,已是自身难保,有心也无力!母亲准备退学帮衬外婆养家,可外婆怎舍得让好不容易上了学又成绩优秀的小女儿辍学,硬是不让,说无论怎样苦累也要让母亲念到高小毕业,也就是六年制的小学毕业。学校的老师和校长也劝母亲不要退学,说学校会照顾减免学费的,母亲最终还是拗不过外婆回学校上课了!

但孤儿寡母的生活确是艰难,每学期开学学费可以减免,书本笔墨就难到了母亲!
这时校长和老师把备好的书本和笔墨亲自给母亲送来了,这让母亲感动得热泪盈眶,五十年代农村的校长和老师也并不宽裕,他们能这样关照母亲在母亲的心中他们就是恩人,自己唯有用优秀的成绩来报答他们!以后的岁月里母亲就经常跟我们提到当时的境况,也一直把恩师们当亲戚走动,直到他们年老去世。
母亲就这样在校长和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以优秀的成绩念完了高小,也就是小学毕业,外婆再也无力供母亲读书了!特有读书天份的母亲就这样被贫困约束了才华、结束了她那么渴望和梦寐以求的读书生涯、回家务农了!
高小毕业的母亲已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两根粗长的辫子,明眸皓齿,性格腼腆善良,在田间劳动吸引了多少人的眼光,外婆家的门槛都被乡里提亲的干部们踏破了!但外婆都是以“姑娘还小,过两年再说。”打发了。没过多久乡里组织宣传队,母亲立刻被选进了宣传队,唱歌、跳秧歌一学就会,而且有着天生的好嗓音。乡领导把母亲安排到小学当老师,这样有演出活动随时就可抽调出来参加。这期间母亲由同学相邀报考了巢湖县和无为县庐剧团,都被录取。乡领导知道了就去做外婆的思想工作,让外婆不要三心二意,说乡领导都很看重母亲,留在乡里一样有前途。母亲也觉得乡领导对她那么好,不好意思辜负了他们对她的看重,终是留在乡里,没去剧团报到!
一九五八年省里派工作组下乡指导工作,工作组的领导都对母亲特别有好感,因母亲娟秀灵动、能跳会唱,个性纯朴善良。一次省组织部长曾庆梅下乡检查工作,母亲她们正好在排练,曾部长一看到母亲就说:“这小鬼不错,嗓音很好,我推荐你去《合肥艺术学校》。然后立刻就让母亲把姓名、年龄和成份以及家庭情况都写好给他带走了。母亲也没抱希望,心想:这么大的领导哪会记得我这农村小丫头的事,何况又不熟悉!可就是这不熟悉的大领导,没过几天就打电话到乡里让工作组的女干事送母亲去《合肥艺术学校》参加考试。到了艺术学校凭着好嗓音和姣好的容貌母亲被录取了。乡里的人都为母亲高兴,母亲心里却七上八下,有高兴、高兴自己终于能考进省艺术学校,有害怕、害怕自己一个乡下姑娘不能适应省城的生活,更有不舍,舍不得丢下和她相依为命的外婆一个人在家!

母亲是流着泪告别父老乡亲、和外婆依依惜别的,带着大舅特意为她现打的刷了朱红色油漆的小木箱去《合肥艺术学校》报到。
艺校的生活并没有让母亲开心快乐!一个农村长大的女孩子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人生地不熟,白天可以练功、练唱,夜晚就开始想家、想孤单的外婆,那种浓浓的乡愁和思念如影随形时时萦绕在母亲心间,总想能立刻回家依偎在也是同样思念她的外婆身边!
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和浮夸风让乡下开始了大饥荒,无数人饿死荒野!对外婆的担忧更是如密密滋长的藤蔓缠绕得母亲透不过气来!每天心神不宁、寝食难安,恨不得马上飞回到外婆身边!几经思考,母亲下了决心:“逃跑”!她不能为了自己的前途让老母亲饿死在乡下!她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放到带来的小木箱里,委托在合肥工业大学读书的老乡帮她带回去,怕自己带着艺校领导会问。回头看看生活了近一年已渐渐融入并给了她希望和前途的《合肥艺术学校》,毅然决然地转身走出了大门!她要回到生她养她的外婆身边用自己绵薄之力照顾好她,哪怕是牺牲了自己的前途!
上了火车又是一段奇遇。
母亲在火车上碰到了也在她们乡任工作组成员的父亲。父亲当时在省粮食厅工作,正好这天也从合肥到乡下去,父亲对母亲早有关注,只是和母亲接触的少,不好意思多说,这次相遇算是给了父亲和母亲单独相处的一个难得机会!父亲在火车上用粮票给母亲买到了几个合肥麻饼,当时吃的东西异常珍贵,没有粮票根本买不到任何吃的,城市粮票也是定量供应。
母亲想着带回去给外婆吃,只怕外婆在家也吃不上饭了。父亲的行为无形中又让母亲对英俊潇洒、谈吐不凡的父亲更有好感!一趟火车坐下来,俩人交谈甚欢,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到了乡下,父亲很快就让他的领导当时任省粮食厅处长的胡处长去外婆家提亲,面对大学毕业在省城工作且英俊帅气的父亲,外婆哪还有什么挑剔的,喜欢都来不及,一桩美好的姻缘就这么定下来了!千里姻缘火车牵,几个麻饼定终生!(这是我们姐妹跟父母说笑的话!)
很快工作组的人都撤回分配到各个地方工作,父亲随胡处长到无为县粮食局工作。即时也把母亲的户口从《合肥艺术学校》转到无为,被安排在冷冻厂工作。朱红色的小木箱也成为母亲的嫁妆陪伴着母亲来到无为县!
小木箱母亲一直保留着舍不得丟掉,虽然上面朱红色的油漆越来越暗淡,但它见证了母亲一段美好的年华、青春的梦想和希望!
父母成家后把外婆也接到身边随他们一起生活。母亲的决断是正确的,当年的处境如果母亲不回来,外婆定是饿死乡下无疑!可叹母亲的孝心!可见母女情深!
就此,另一段有我们姐妹参与的温馨岁月也拉开了序幕!


作者简介:深谷幽兰,原名,曹莉萍,高中毕业,企业退休工人。热爱诗词美文,闲暇也随笔书写生活中的美好和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