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年 文/陈兆玉

小时候最盼过年,期盼的不光是穿新衣、吃年饭,而是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冲击着人们的听觉,使人精神振奋;满眼飘落的烟花碎屑,花花绿绿,令你心花怒放;家家大门口张贴的大红对联和福字,使人赏心悦目;烹饪、炸制食品的味道,和烟花爆竹的火药芳香浑为一起,让你心旷神怡。老老少少笑容挂满眉梢,这喜庆的氛围,足以使孩子们陶醉其中了。
鲁西南的旧俗,农历腊月二十三,人们就置身於年中了,俗有正月里不做活,撅着屁股啃大馍的笑谈。所以年三十之前,是家家户户最忙碌的日子,杀猪宰羊,蒸枣花、蒸大馍,尽管当时物质匮乏,日子还清贫,但,平时节俭都会集中用到年关。各种烹炸:年糕、馓子、焦叶、丸子等,都应有尽有,各种蒸制:枣花馍、豆包、糖包,花面卷儿等,品种齐全。虽然都用面食制作,但,若做成猪头状、鱼状、鸡兔鹅狗各种动物造型,再点染上食品色,就格外讨孩子们的喜欢。那时候没有冰箱、冷柜,烹制的食品多用大缸、小瓮储藏在阴凉处,直到二月二龙抬头,储藏的食品基本飨用殆尽,人们开始备耕生产,年,才渐渐远去。
我幼小时,父亲在东北工作,收入微博,家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所以在老家过年的印象中,多数只有母亲和幼小的妹妹。
五十年代初,传统的中国式大家庭还没完全解体,我家三世同堂,祖孙三代十几口人同在一口大锅里吃饭,妯娌们分工轮班上灶掌厨。每逢过年,伯伯们总会在爷爷奶奶堂屋前,事先铺好两领秫秸编织的大蓆,以备拜年的乡亲们磕头方便。陈家在宗氏家族里辈份最长,因此,前来给爷爷奶奶拜年贺寿的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加上外庄的亲戚朋友众多,爷爷奶奶在堂屋前迎来送往,忙的不亦乐乎。
此时 爷爷很注重仪表,通常头戴晚清式烟色毡帽,身穿洁净深灰色粗布棉袍,老早迎候在堂屋门口。爷爷平时爱干净,一缕花白胡须垂落胸前,经常梳理,因此,透过稀疏的胡须,脖领白衬衫清晰可见。他端坐在三伯给制作的木椅上,沐浴着清晨的阳光,春风满面,与前来拜年的人寒暄着,迎送着一拨又一拨贺年的乡亲。
院子里,大人们早已用柴草灰,围好几层大圈套小圈的灰圈圈,灰圈正中心,挖坑埋上五谷杂粮,祈祷来年五谷丰登、预示粮食满仓。谁料,聪明的乌鸦、喜鹊,掌握了人们年复一年的风俗规律,总是不请自来,常趁人不备,精准地从圆心中把粮食啄走。
解放初期,农村生产力落后,物质很不丰富,但年味很浓。自我记事时起,我家大院门眉上,一直挂着《光荣烈属》的蓝色牌匾,(大伯牺牲于1947年解放战争),此时已被大红的对联、福字和门神爷掩盖,显得有些喧宾夺主。连厨屋、灶台、磨坊、碾盘、牲畜棚、井沿、车具、农机具等凡有人活动的地方,都张贴着大红的春联或福、禄、寿字,在稚嫩的视野范围里,到处洋溢着喜庆气氛。
那时候 农村没有电,手电筒属高档奢侈品,电池亦是新鲜物件儿。除夕夜的喜庆灯火,是孩子们手里拿的杀猪宰羊扒下来的猪蹄壳、羊角壳,里面放入棉花捻,再塞满动物油脂,夜晚点燃。比谁的灯明亮,谁的灯点的长远,那种满足感都是孩子们值得炫耀的话题。
家境稍好的人家,赶集办年货时,大人们会根据手头宽裕程度,选择购买相应质量的一盏手提灯笼,秫秸秆扎制,糊上薄薄的防风纸纱,里面安插蜡烛,夜晚点燃分外明亮,在孩子们眼里这是手灯里的上品,无论灯笼大小都会令孩子们兴奋不已。
在陈氏家族众多孙辈里,我是长孙,颇得偏宠,除了备有猪蹄灯、羊角灯外,自然有一盏正宗红纱纸糊灯笼,里面安插印有金字的大红蜡烛,在没有电的年三十夜晚点燃,格外令人瞩目。按耐不住欲出去炫耀的心,暮色刚刚降临,就迫不及待地点燃,加入村头巷口孩子们流动的灯光中,星星之火流动到哪里,哪里就一片开心的喧闹和欢腾。
鞭炮是不可或缺的,除了妈妈买的,还有众多伯伯、堂叔伯们的赠品。在老家流行着:傻子放炮,尖人听响,用以自慰的俗话,我乐不可支甘愿做了“傻子”的一员,兴奋地与“尖”孩子们共同分享燃放烟花爆竹的喜悦,骄傲、满足、幸福感永远留在童年记忆中。
陈家是大家庭,解放初期还没有分家立伙,几家人同在一个大院子里生活,同爷爷、奶奶、伯伯、伯母们同在一口大锅分享用餐,物资共享,从小生长在大家庭氛围,其乐融融。
听奶奶说:我三、四岁那年,家中请来一伙外庄乡亲帮忙杀年猪,大家七手八脚忙着抓猪捆绑,猪不停的挣扎发出嚎叫。看着平日憨态可爱的猪受到虐待,被一伙外乡人野蛮捆绑惨不忍睹,我早已心疼不忍,怒不可揭,于是拾起墙角一把苕帚,照着正忙于捆猪的乡亲,每人背上砸了几条笤帚疙瘩。正集中精力捆猪的乡亲被突如其来的条帚打乐了,幽默地说:“ 吆喝!俺们杀了恁么多年猪,挨打还倒是头一回唻!” ……。惹得围观的人们笑成一片。
奶奶兴奋地叙述着当年的趣事,回忆着小时的往事,我却一点儿也不记得了。
如今,老人们均已作古,留下许多难忘的童年故事。随着年龄增长,对每年一渡的新春佳节逐渐失去兴趣,也不再祈盼,特别是看到父母每年增添的白发和皱纹,心中反而充满了惆怅和无奈。但,无论你是祈盼还是不情愿,年,总是如期而至,周而复始……。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陈兆玉男,1948生人,中共党员。1969~1973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辽宁省凤凰城64军192师汽车连服役。复员后在黑龙江华安(集团)公司党委纪检委任党风室干事,1999年任公司运输处工会主席,写有散文、诗词30余篇,做人低调,未预投稿,仅在个人《美篇》专栏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