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凤清 朗诵/张云丽
我的母亲生于清光绪末年,经宣统、民国至今,已是九十四岁高龄,值得记忆的事儿自然不少。但我还是想从母亲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儿,那个用水的习惯动作说起。
无论是舀水洗菜,还是舀水做饭,母亲的基本动作总是这样的:先用瓢从缸里舀上一瓢水,在往盆里或是锅里倒水时不是倾瓢而出,而是有所控制地将水适量留在瓢里一些,然后再倒第二次;这第二次倒水也不是一下子倒尽,仍然酌情留下那么一点儿;最后,再将这点儿水倒回缸里……
我不知道母亲这个用水习惯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反正挺遥远,我从小就有这个印象。轮到我们兄妹,也渐渐养成了这个习惯,舀一瓢水洗脸,总要倒回缸里一些。我二哥常调侃地说:这倒像是咱老姜家的家规,习以为常了。
在我看来,母亲的水瓢里常留下一点儿水,是有缘由的。我的老家坐落在半山坡上,距屯里水井六百四十步,挑担水不容易。如果往前推个四五十年,一大帮孩子还年幼,父亲又长年在外做工,这吃水还真是个“老大难”问题,母亲怎能不省着用水呢?不过,到了后来,我们兄妹长大了,都能挑水了,母亲的瓢里照样“留下一点儿水”;再后来,家家都用上自来水了,母亲的瓢里还是“留下一点儿水”。问她,她答道:“过日子能省就省。够用了,就别浪费了。”
母亲用水是这样,用电也是这样。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父亲是铁路工人,我家经济条件还是不错的。但里屋外屋的电灯泡一律都是15瓦的,那光亮有些昏黄,看书学习很不得眼。吃了晚饭,母亲就催着关灯,还特别提醒我们兄妹:“别浪费电哪!”一年中,只是到了春节那几天,母亲才让换上45瓦或60瓦的大灯泡,照得满屋雪白,乐得我们几个小孩儿满屋乱窜……
近几年逢年过节,我都要回老家看望母亲,少不了要买些吃的孝敬老人。母亲总是说:“这次花了多少钱?我老了,吃不动了,别浪费钱了。”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绝不是那种“小抠气”的人,用老亲古邻的话说,她很会“虑事儿”。她的这些所作所为,不是遵循什么人的教诲,而纯是出于一个人的良知,我觉得应归之为“美德”,是我们家庭承袭下来的节俭的美德。试想,我们这个社会,如果将母亲这种美德发扬光大了,不是会变得更加美好吗?
说起容易做起难。有一天,我到所在县城一家宾馆探望老友,刚入客房就听见卫生间的水箱哗哗漏水,立即想到老母亲水瓢里留下的那点儿水,便走进卫生间把水阀鼓捣一番,最终也没弄明白。于是,对宾馆就有了“管理不善”的看法,还毫不犹豫地拨了客房部的电话。又有一天,我去海边大城市一处公园游览,看到一位女工拖着胶皮水管,在浇花、灌草、冲刷人行道,似乎漫不经心,用水也无节制,任由那水白花花地流进水沟排走。我不由得又想到老母亲水瓢里留下的那点儿水,便上前委婉地问道:“这水能喝吗?”只听她爽朗一笑:“这是从三百里外碧流河水库引来的水,自来水儿!”
刹时,我心中好不是滋味儿。
2001.5.8草
(选自《大连晚报》2001年5 月12 日)
■ 作品简评
一篇仅有千字的散文,老母亲勤俭持家的形象便跃然眼前。作者抓住了母亲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细节,集中笔力,娓娓叙述,是本文的主要特点。
“瓢里留下一点儿水”,这个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小动作,母亲坚持了一辈子,并且影响到了下一代。这个小动作,看似平常,却内涵丰富。文中三次提到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别浪费了”——别浪费水,别浪费电,别浪费钱。作者从富有特征的细微的动作行为描写,到富有个性的语言细节描写,有血有肉、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从旧社会过来的老母亲,一直秉持的勤俭节约的美好品德。这一“美德”,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们的骨子里。文章最后写到“我”外出时看到浪费水的现象,除了“心中好不是滋味”,还打电话指出“管理不善”的问题。优良家风一脉相传,这一笔进一步提升了母亲的形象。
细微之处见精神,小事可做大文章。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触人心灵,回味绵长。
■ 名句选
她的这些所作所为,不是遵循什么人的教诲,而纯是出于一个人的良知,我觉得应归之为“美德”,是我们家庭承袭下来的节俭的美德。
■ 赞语
没有豪言壮语,你用朴实的一言一行,传递着优良的家风。你与生俱来的美德,闪亮在一点一滴之中,滋润着子孙后代——这就是我的老母亲!

作者简介:姜凤清,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辽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音乐家协会会员、辽宁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大连市作家协会理事和大连市诗歌学会理事。有诗歌入选《2017年中国新诗排行榜》、《辽宁诗歌大典》等。出版歌诗集《律动的心弦》。

朗诵者简介:张云丽,幼教工作者,普兰店区朗诵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喜欢恬淡与简约,朗诵风格温婉大气,情感细腻,极具亲和力。愿用温暖的声音,传递生活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