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恩先 朗诵:孟艳艳
“我怎好意思硬来吃!”这是母亲发自内心的声音。
母亲与共和国同龄,70有余。20岁嫁给父亲,生育我们兄妹四人(我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抚养成人,医生为我们操劳,身体日渐消瘦佝偻,如今还周旋于田间与家庭之间,我们劝她把田地租给别人耕种,她就是不听,宁愿劳累过度打滴流,也不肯转让,始终在田间地头辛勤地劳作着。
父亲比母亲年长5岁,精神状况大不如以前,用“老小孩”的词汇来形容他也不为过。年轻时,父亲脾气倔强暴躁,时常为不点小事骂母亲,母亲气得离家出走多少次,到了晚上又回来,有时在我们儿女面前哭哭啼啼的,觉得冤屈。现在,父亲一刻也离不开母亲,依赖母亲,如果母亲长时间不在家,父亲便把电话打过来了:“你妈在没在你家?上哪儿去了?”因此,父母之间的关系开始融洽起来,时而说悄悄话,时而打趣,时而粗话连连。我总能听到两位老人郎朗的笑声,打我记事起,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作为儿女,看到他们和睦相处的情景,我们比喝了蜜还甜呢!
上世纪80年代初,,父亲把生产队的库房买了下来,推旧翻新,建了7间瓦房,留了两个门。我和弟弟结婚后,父亲住东边的三间屋,我住在中间,弟弟住西边的两间屋。2005年,在父母的怂恿与支持下,我和弟弟买了加油站北边的地皮,各自建了栋门脸楼房,从父母那里搬了出去,父母的瓦房也就成了老房子。其实,我们的楼房和老房仅有二三百米远。
每年,母亲都在老房院内种上了土豆、芸豆、黄瓜、生菜、胡萝卜、辣椒、茄子、小葱、韭菜等纯绿色蔬菜,每到春秋之际,这一堆,那一簇,各自分明地生长着,绿油油的一片,扑鼻的清香沁人心脾。等蔬菜都成熟了,便是母亲忙乎之时,她把各种刚从地里拔出鲜嫩的蔬菜装进两个方便袋里,不偏不向地送给我和弟弟吃。有时候我们回家看望父母时,母亲提前把蔬菜装好了,嘱咐我们:“赶紧拿走。”
母亲不仅在那里种上各种蔬菜,每年还从集市上买了两三头小猪崽,在母亲的一瓢水一瓢糠的精心饲养下,每头猪长成三四百斤,我们劝母亲只留一头猪足够全家人吃了,其余的全买掉,可母亲就是不听,把它们全杀了,分发给我们兄妹四人。
如今,母亲年事已高,体力日渐下降,时常对我们说:“我干不动活了。”尽管嘴里这么说,可她还是干着不停,总扔不了她的“一亩三分地”。我们各自都有事物在身,却帮不上父母的忙儿,望着母亲年迈体弱瘦小奔波的身躯,我的心里一直在流血。
有娘才是家,一个充满温馨而完整的家。每逢我的两个远嫁他乡的妹妹回家,就是我们全家人欢聚的时刻,吃着母亲亲手做的丰盛的菜肴,我们总有说不出来的亲昵与感动。可是,最近两年,母亲实在干不动了,便委托两个儿媳,说:“还是你们做吧。”我们很早就有这个意思,把两位老人家接到我们身边,方便照顾。可父母就是不肯离开“老窝”,两个妹妹举家回到娘家,两个儿媳早就把饭菜准备好了,可母亲把鸡肉、猪肉、花生、蚕蛹等食物从市场上买了回来,递到我们手里,两个儿媳却不高兴了:“您这个老太太,我们已经都买好了,您怎么还买重份?”母亲却说:“你们给我做,我实在过意不去,怎么还让你们破费呢!”
两个儿媳妇都很孝顺,只要我们做好吃的东西、每逢节日和我们的子女回家,都会把父母叫来,可母亲却说:“我怎好意思硬来吃。”我生气地对她说:“妈,这不就是你的家吗?!”可母亲却不这么认为,在她的潜意识里,麻烦别人就是最大的罪过,哪怕是自己的子女。
这就是我的母亲,把全部的关爱都给了自己的子女,到头来还不想麻烦我们!
2020年5月7日

作者简介: 张恩先,满族正黄旗,70后,中共党员,大连市普兰店区安波街道居民。1990年开始文学创作,陆续在《海燕》《大连日报》等多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万字,屡次获奖。系普兰店区残疾人文联副主席,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朗诵者简介:孟艳艳,笔名梦叶,喜爱朗诵,喜爱摄影,喜欢读诗歌散文,喜欢用声音品味文字,用声音倾听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