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手擀面,一种幸福的味道 原创 周强
在洛阳西南五十公里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叫吴家沟,我们祖祖辈辈就生活在那儿。记得小时候最常吃的就是妈妈的一碗手擀面。
在庄稼中,红薯抗旱耐瘠薄,也算是比较高产的作物,一般亩产三四千斤,所以在那食物匮乏的年代里,红薯算是主食了一一俗话说,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其中最常吃的就是红薯面条。临近中午,母亲将热水烫一碗红薯面,反复揉搓和好后,饧一下,同时再和一小碗白面,然后包上饧好的红薯面(或者将白面和红薯面直接和在一块儿),慢慢擀开,切成或宽或窄的面条,下入沸水锅里,待水开后,放入一把山野菜,等再次开锅后,捞入碗中,浇上蒜汁、柿子醋和辣椒油,就可以享用了。嚼上一口,面条的筋道,小麦的香味,红薯的甜味,调料的酸辣……那种美味,在口腔内慢慢化开,刺激着味蕾,使人口舌生津,咽下去,肠胃像熨过一样舒服,感觉上的满足与惬意在全身久久回荡。
还有一种方法,大笼蒸熟一锅黑窝头,装入底下有网孔的钢桶内,用一根长棍子一头绑在门槛下,中间压在钢桶上盖环内,另一头要两个壮实人使劲儿下压,圆圆的黑面条在"吱吱吱"的响声里就做成了。一股香甜的味道弥漫着,撩拨着我们的食欲。浇上蒜汁或炒锅里翻炒一下,就是上品的美味了。

我家位于宜阳到赵堡那条三十里乡村土路的中段,又临路边。在那"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年月里,三亲六友走累了,就拐到家喝口水,歇歇脚,碰上饭点儿,就加双筷子,吃上一碗母亲的手擀面。一来二去,父亲的豪爽,母亲的"干净、善良、茶饭好"就出名了。曾经听赵堡街"新时代理发店"的张延芳表叔说到"吴家沟强他妈,石门墩上都能擀面条"。从此我们家也成了下乡干部、邮递员、小货郎等不少闲杂人的停靠驿站。
成家二十多年来,妻子耳濡目染,也继承了母亲的好手艺一一擀面条包饺子、煎炸蒸炒也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只是红薯面渐渐成了吃新鲜、均衡营养的时尚面品了。
或许是由于常吃红薯面而秉承了红薯的强大基因,我们兄妹五人都健健康康地长大了,而且我们的下一代一一青一色的十个小伙子也茁壮成长起来,天南海北,中原大地,随遇而安地幸福生活着。
农家的辛苦,工作的酸楚,成人世界的许多无奈,每每促使我匆匆还家,然后吃上母亲或妻子的一碗手擀面,随着面条的香味在全身弥漫开来,所有的烦恼与辛苦都轻轻抖落,振奋一下精神,重新踏上征途。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打工潮的出现,四处漂泊的我早已厌倦了机造面的无味,每到一个地方,总是频频去寻找街道深处的那碗手擀面,以吃上一碗为快。

那哪是在吃面呢?那是在寻找一种安慰,一种乡愁,一种家的感觉,一种幸福的味道……
搜寻久了,内心不免产生一种念头一一什么时候我们家也能在闹市街头,开一家面馆,把这种久违的幸福分享给大家呢?
随着孩子从部队转业,独立创业的开始,我的心愿也终于实现一一借助军人安置政策的照顾,孩子在河南科技大学对面的洛阳龙翔商业街A区开了一家面馆。开馆之前,孩子问我,咱这饭馆叫啥名啊?我看着厨房地上的几个大红薯,沉吟了一下,回答到:就叫"非我莫薯”吧 。
小馆子开张了,简洁、温馨、休闲,靠在椅子上,听着优美怀旧的音乐,吃上一碗家传的手擀面,真让我有一种穿越到童年的感觉。我的妻子精选家乡优质面粉,又在面粉里加入各种水果蔬菜的榨汁,使面条更俱美感和营养,孩子又加入薯片薯条等休闲食品,揉合一些现代元素,使人一吃难忘,恋恋不舍。
非我莫薯,就像是刚刚从地里挖出来的红薯一样,还带着阳光的味道,泥土的芬芳,军人的热情,农家的真城,在洛阳的大街上绽放出诱人的香味!
一碗手擀面,一缕乡愁,一道家乡的美食,一种幸福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