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美的古代园林颐和园》
作者:凡音
摄影:凡音
诵读:天宫玉兔
如果有人问,你最喜欢的公园是哪?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颐和园。因为在颐和园里体会到的美感是别处所没有的。她集中国古典园林四大要素于一体,更兼具南北园林各自特点于一身,使之体現出来美,难以言表!
在建筑学上,古典园林建造讲究山水、建筑、花草树木、书法墨迹融合在同一空间,彼此衬托,相辅相成。即可单独为景,又可互相依托延伸,形成气韵相连的大景观。颐和园具备了所有的条件,因此呈现出美感也与众不同!

建园之初,工匠们将原有的瓮山泊之水加以改造,修堤筑桥,水分三域,形成今日昆明湖。湖西远衔玉泉塔,相接西山脉。天一放晴,东岸西望,远山近水,层峦叠嶂,气势磅礴。日暮之时,余晖入水,波光粼粼,霞光万丈,美不胜收!
这种借景艺术,,远非南方园林那种“小轩窗,竹影移”的意境可比。值此一项就将园林中“山水”要素运用到极致,使之具有了效法自然,浑然天成,不可替代之美感。
颐和园最高的主体建筑是佛香阁,建在前山20米高的台基上。南朝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为中心的建筑群对称地向两翼展开。宫宇殿堂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十分壮观。亭台楼榭,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榫卯相接,十分精致。湖中十七孔桥更是画龙点晴之笔,夏似长虹卧波,冬如雪上飞龙。西堤六桥更是一桥一景,景随桥移,境随季变,四时不同。

这些建筑在园林中既彰显了帝王气象,又因其布局体現了园林空间的美感。使山水建筑相互依存,互为衬托,磅礴之中不失灵秀,辉煌之余存有镌永,这种与周围山水高度融合的气韵,使之形成一幅天然图画,建造艺术非一般园林可比。
颐和园的林木花草随处可见,但并非杂乱无章。植被安排依山顺水分为两个不同的文化区域。
万寿山遍植松柏,取其长青不落之优势,营造出苍山翠,江山固之意境。因此,无论春夏秋冬,从任何角度看万寿山,都是一派葱茏。这种景象,除了帝王意愿的表现以外,同样也体現出颐和园造园风格“山雄水秀”的匠心。
昆明湖沿岸的植物,极具江南风韵。春红、夏绿、秋黄,冬白,随着时节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形成不同的景象。
有一首词是这样描写昆明湖景色:“一碧涟漪冷夏宫,两岸柳枝,摇碎流虹,瓮山玉塔双影回,燕鸣声声,共舞云空,新月寒星落九穹,梦里听闻, 旭曰飞红。六桥送我下江南,近了清波,远了清风”。由此可见颐和园西堤六桥景观,清灵水秀,一如江南,毫不逊色。
颐和园景点建筑百余处,大小院落二十余套,每处景点都留有楹联。这些书法笔墨,是珍贵的文化遗存,也是构成颐和园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楹联有些出自帝王之手,这本身就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有些出自文人之笔,能把笔墨留在皇家园林的,绝非等闲之辈。因此楹联中不乏上品之作,颇受文人墨客喜爱,常引游人驻足品读。
比如绣漪桥 的:
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将桥喻作美人之黛眉,将倒映之青山说成是浮在水面的碧岫,笔墨传神。文辞瑰丽,构思奇巧,意境瑰美,就如一幅苍润秀美的水墨画。
再如十七孔桥的:
虹卧石梁,
岸引长风吹不断,
波回兰桨,
影翻明月照空还。
描绘水波、明月,水天一色,使这座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富于神韵和气派。
经常徜徉于颐和园,内心总被这座园林不同凡响的美感震撼。多次的细品,终得明了。中国古代园林之所以能长久地吸引人们,就是因为它在建筑美学上达到的高度是现代建筑无法企及的。就如同唐诗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般,是一个不可超越的标杆!尽管现代建筑在材料、结构、工艺上可能会更先进,但在美学意义上却无法与古代园林建筑相比。明了这一点,我暗自庆幸此生能在颐和园这个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建筑最精美的古代园林中尽情享受是多么有幸啊!
作者简介:凡音,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长期从事编辑、教学工作,喜欢用文字和镜头表达所思所见。
诵读简介:天宫玉兔,长期从事文化艺术工作,喜欢诵读,愿与志同道合者共同聆听诵读美文,共享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