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索峪的春天
那一日,与素未谋面的你,相遇在春暖花开中,初识一种情结叫相见恨晚。那一天,与你同沐阳光明媚,爬上了你的肩头,一颗平常心从此有了念念不忘。那一年,一份使命眷顾了你,匆匆离去,一句道别没说出口,将你装进了心里。一次次回眸,你在蓝天白云下注视着我,就像我眷恋你的恬静与安逸一般。你是阳光里的人间仙境,滋养了一方水土,一方人。你是秦岭七十二峪中的佼佼者,与众不同,独一无二。

陌上花开时,我如约而至。踏着阳春三月的烟火,走进井索峪,走进了一处世外桃园。一条通往南山的水泥路,在樱花缤纷里伸展。沿途的民房建筑风格,是当下最流行的,二屋小楼的小院,瓷砖铮亮醒目,烤漆大红铁门富丽堂皇,一棵棵老树房前屋后守望着林荫通道。近几年栽的樱花树,将一个村落从淳朴中推向新潮,路一侧的猕猴桃树铺枝散叶,向沟深处延伸而去。
一程嫩叶与花香的愉悦,与我并肩而行。豁然开阔处,移民新居青砖红瓦,筑成古朴别致的农家风格。我绕道寻找村落最初的模样,在井索峪右侧半山腰,依然保存着老村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建筑风格。一处空场地油菜花开得金灿灿的,小径幽静处,一位迟钝的中年村妇,远远地打探着陌生人。这个油菜地,应该是以前生产队的碾麦场,在青石堆彻的斜坡路上,连着一处处农家小院。绿树丛荫下,木制对扇头门褪了色,留下岁月斑驳的痕迹。年久失修的土屋,在春风中摇摇欲坠,长满青苔的门庭,告诉路人人去房空。
春风叩门二三里,一支独秀出墙头。在空寂的老屋前,杏花亮丽了视线,随着一声吱纽声,一位老妇人挎篮而岀,震撼的尘土渣搭在老人肩头,硕大的院落中一尘不染,院子的核桃树可以合抱,却少了人丁兴旺。强岀墙头的杏花,注视着老人蹒跚而去,虚晃了几下,门口的青石被期待磨得光亮异常,土埂上斜依的桃树桃面憔悴不堪,老屋一切的期待都是未知,却始终坚持着。
在断壁残垣一侧,我找到了上山的土路,仿佛又回到黄土扬尘的日子。土崖头,刚好能过一辆机动农用车,伸岀土埂的枝枝蔓蔓,互相纠缠着光阴,核桃树搭起了凉棚。在六十角度的陡坡口,我昂起头看见一条花梯直抵云瑞,一道道色彩不一,就像彩虹的故乡。金色的油菜花,绕着山坳转了一大圈,土埂的棱角划分了层次,樱桃花纯澈的眸子,闪显着小蜜蜂的匆忙,李子花、山桃花不经意间的点缀,多了一份情趣。核桃花扯着绿绒绒的花絮,羞羞答答地挤出青叶,一副饱含青涩的修长,多了几分婀娜多姿。

土坡路上,我喘着粗气,脚步慢了下来。这是一条踩着花梯上天的路,每一处田地,种植都是有条不紊,油菜一垄果树一垄,地里没有杂草,堎坎也是用心修整过的。在此处,很少看到耕作的人,那一垄垄花田,坦言了井索峪人的淳朴、勤劳。走到半山腰,我有些体力不支,徒步都很吃力的山路,很难想象历代人日复一日的耕种。
在山顶,我意外地看到了成片成片的苹果花,这是上个世纪晚期,苹果鼎盛时期的遗迹。这里苹果曾是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更替中衰败,那粉色的苹果花,依旧清新脱俗,寄情高山之上落一逍遥。在山梁上俯视,村庄变小了,花海此起彼伏,绕着山坳,绕着屋檐,绕着一个梦幻的春天。舔着花香,嗅着泥土味,我的内心开始强大了起来,装下了井素峪的整个春天,蓝天白云以及鸟儿东榔头西一锤的清晿。
陌上,花在脚下浮想联翩,民居徜徉成一条仙人谷,耕作人与花为邻,与山为伍。陇上花田延伸不止,为了一探究竟,我顺着山路继续前行。山上空无一人,油菜花撒下了一洼洼金田,各种果树依旧芬芳,我成了花海里的划桨人,撑起一只无畏小船游历。山洼里,一块平坦地,苹果树虚掩着农耕残梦,碌碡、碾盘以及坍塌的数十间房屋,尘封了生产队时代热火朝天的场景。崖头刚刚被砍伐的老槐树,曾是生产大场的遮凉伞,瓦缸、山洞,被高高挂起的农具,似乎在提醒过往人,繁华落尽处,人去楼空,留下的只有记忆。
山梁上,繁华依旧无限延伸,我很难想像山脚下的村民,是以怎样的脚力征服了自然,从山脚到山顶没有荒芜,没有杂草丛生,每一处经济林摆放成自然方阵,包括板栗也从幕后到了前台。在山上我迟迟未归,心被深深折服。有人曾说山里人能吃苦,我不大认同,山里人为了适应生活付出的多,而让辛劳象花儿一样绽放,只有井素峪的人做到了。这是一种对生活、对自然、对家园炽热的爱,最好的回报。
站在一座山上,我的眼眶有些潮湿,为这里的人骄傲,对这里的人心生怜悯。三面环绕的花海,一步步登了顶,耕耘成了一种对上苍的朝拜,虔诚、毕恭毕敬。在返回中,遇见一位朴实的村民,有些内疚的说了声:“最近来么啥可吃的,只有花,秋天漫山遍野的各种水果,可以随便摘着吃!”虽然没有吃到水果,我已感受到山乡春天的温暖,有种淡淡的甜融入其中。

花儿离我渐渐远了,那份恬淡,那份香甜,那份泥土的质朴,留在了我心仪的井索峪的春天。每每回味,那一望无际的花田,种的不是庄稼,而是满满的诗情画意。
作者简历:
李亚红 ,笔名秦岭雅。陕西宝鸡作家协会会员,眉县作家协会会员、副秘书长,眉县楹联协会理事,眉县朗诵艺术学会理事,江山文学网绿野社团社长助理及编辑,中国散文网会员,作品多见各大文学网站,与纸媒刊物,并在省市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