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记得大学时期教我们现当代文学的导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 慢的东西太少了,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无踪。” 于是,他伤感而无奈地说道:“每个人都应该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沦陷或下葬之前。”河丁的作品正是以极具个人特色的抒情方式,记录和表达着一位游子对故乡的深沉情感。
一如他的这组诗歌,以炽热深沉的情感,立体鲜活的画面,凝炼传神的语言,串起了他内心那一曲绵绵不绝的乡音、乡愁,让读者经历了一种强烈的震撼。其中所描述的艰难的乡村生存环境、落后的乡村生活方式、固有的乡村生活理念,层层悲苦、种种不堪,无法抑制的慨叹、伤痛都给人增添了一种难言的况味。
———绿柳

《那村……》(组诗)
文:河丁
.1.《那村,那债》
渡过那条河就到了
走近是种冒险
如果不提起姑姥爷
坐在村头的老人只顾抽烟
说到亲戚
狗吠才指向一扇柴门
早上,父亲气馁了
无处借钱
却羞于向亲戚讨债
于是,我自己来
过河之前
姥爷说,对岸烟火清瘦
欠两百斤麦子
还得静候一些收成
我不能等
到此有足够理由
第一次相见
他们也称我外孙
来意摊开
长辈与债务
比拼强弱
亲情只能掩饰
他们说
孩子来了,回去手不能空着
买来的媳妇转过面孔
白发坐立不安
驼背走出屋子
那天
整个村子挤出一张纸币
把希望补上缺口
渡河而回
一路野草捧出花朵
终于上学了
他们,我再没见过
·2·《那村,那人》
每次回家
河湾里的芦花愈见少了
渡口浅薄
夕阳掩不住小路消瘦
那村
土屋萧索于草叶之下
新楼,折断了炊烟
毫不念旧
我望见了爹娘
路口来来去去的的
竟没人熟识
这几日
如果不是
村后的麦地绿着
没谁跟我翻找旧事
他们不再喧哗
把鸡毛蒜皮、家长里短
埋进草丛
看持鞭老汉,唤回羊群
听送亲的唢呐
一去不返
再没遇见
叫芦花的女人
她奶过的孩子
乡愁里沁入乳香
要是皂荚树上的喇叭还在
牛车、扛着锄头的男男女女
也该回来了
·3·《那村,那山》
远方有山
晴日走上高坡
我跟我的狗,便都看见了
这平原太寂寞
牛背上的鞭响
最多,抵达前村屋后
野树杂乱
视线穿不过几重
太阳从那里
来村庄,不得不遥望
从爷爷开始
就有人放下锄头
拆解
乌云和山影
父亲
却在路边潜伏
童年追车尘远去
我来了
岁月与落叶开始风化
那些日子
没人见过石头
远方有山
晴日走上高坡
我跟我的狗,便都看见了
作者:河丁
编辑:三千门客
书法:三千门客
【三千门客:[蓬莱书院]倡导者】
【图源网络,若侵权,速告删除!】


【作家简介】
河丁:
本名陈强,男,70后,安徽怀远人,久居上海。北戴河作家协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草根》聚力阅读杂志总编,《沃土》《渤海风》《西南作家.新蕾》杂志编辑。主要从事散文、乡土小说创作,也写旧体诗词和现代诗歌。作品主要发表于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网络平台,部分作品发表与《诗刊》《作家天地》《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金山文学期刊》《华夏散文》《中国草根》《渤海风》《辽海散文》《扬州时报》、印尼《印华日报》《东方城乡报》《宁夏广播电视报》《扬子晚报》等。2016-2017连续两年获得上海市民诗歌节二等奖、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