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老子”与“道德经”的神秘面纱
文/张伟峰
千百年来,无论从学术界和史学界对 “老子”及“道德经”众说纷纭,“老子”到底是谁?“道德经”又是谁撰写的?各执一词,就连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也对“老子”其人记载的也是不确定,曰:李耳、李聃、逨。那么到底是谁,后来在学术界和史学界便以李耳为“老子”一说。均没有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实物鉴证,竟凭上古传下来的一些文字书籍来猜测推理。
然而,有幸在2003年1月19日,在陕西省眉县出土的27件青铜器国宝,从国宝上鎸刻的铭文记载,特别是“逨盘”的铭文记载,便揭开了“老子”和“道德经”的神秘面纱。
从历史的真实记载,单逨就是 “老子”, “道德经”
是单逨撰写的。“老子”的故居眉县是毫无疑问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单逨的简历:
单逨,原西周京畿人,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公元前854年,出生在一个西周武官单龚的家庭。卒于公元前770年,享年84岁。
单龚,在周厉王时期为 “召穆公”(召公虎) 手下的心腹爱将,镖旗将军,经常出入 “召公”府。逨自幼也随其父出入 “召公” 府,并深得 “召穆公” 的喜爱,12岁被任命为“姬静”(宣王)的“伴读”以及嗣后的 “贴身侍卫”。
单逨13岁时,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国人围“召公”府,要杀“小宣王”,后被“召公”之幼子所代替的惨景,深深地铭刻在单逨的记忆之中。此后14年内伴读与 “姬静” (宣王), 成了手足情深的师友伙伴。单逨在陪宣王“姬静”伴读时,他的老师商容评价单逨“聪慧过人”。
单逨27岁时,宣王即位 (厉王已死于 “彘”,就是现在的山西霍县)。单逨的父亲单龚在与猃狁族交战中不幸中了埋伏牺牲。于是单逨便继承父职,名义在“召公”手下,实质上是直接受命于周宣王,伴随于周宣王左右,在周宣王执政的四十多年之中,逨的长期经历是,南征北战,东奔西跑,戎马一生。宣王四十二年前被封为“吴林”(虞林,乃国家最高的林官, 相当于现在的 农林 部长),在封为“吴林”后,他经过对西周所辖各诸侯国进行了巡查,在巡查中看到西周的大好河山,乡情民俗,从中悟出了一整套的治国辖民的道理,为他以后撰写“道德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单逨在宣王四十三年被封为“历人”。
2003年1月19日,宝鸡眉县杨家村5位农民在挖土时发现了单氏青铜器窖藏,考古专家连夜挖掘清理,发现精美大鼎12尊,出土的27件国宝件件有铭文,总计达4048字。这27件国宝的出现,对西周的断代历史的研究和续接起着重大的史实依据。消息经各种媒体传播,轰动全世界。西周是一个极其注重礼制的王朝,“天子九鼎八簋”出自《周礼》,而对于单逨受册封十鼎的奖励也成了留给世人的一个千古之谜。这超出常规的举动足以说明当时单逨在朝野上下的特殊地位。宣王命单逨做十鼎之举,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如果不是出土的27件窖藏青铜器为证,任何人都不会相信的!
西周宣王四十一年,长期在召公部下久经沙场的单逨,统帅周军攻申戎取得大胜。四十二年,被宣王誉为“敏于戎工”的单逨,又统领将士征战而建立杨国,五月,为了表彰单逨的功绩和提高单逨在群臣中的影响,借单逨征伐克敌大捷之际,宣王郑重命单逨制作两鼎以彰显其功劳。同时,宣王也是为年岁已高的自己和单逨 (宣王六十二岁、单逨六十九岁) 下一步的工作做了铺垫。紧接着,宣王四十三年,宣王于六月又特意嘉封单逨为“历人”,并命令单逨做十鼎,使得单逨的地位迅速提高,短期内从一个掌管农林的官员提升至群官之首,甚至打破了西周礼制,特允许单逨享用十鼎,从而成为在礼制上高于宣王的“历人”。
单逨受赐十鼎被封为历人后,常同在朝为官的文史官尹吉甫讨论诗词歌赋,共同研究西周文化,显示单逨文化才华非同一般,可谓文武兼备。受封历人也是周宣王赐予单逨的一封“尚方宝剑”,给予了单逨特殊的地位和权力;是周宣王表彰单逨统领将士征战戍边攻戎及担任虞林供应王室山泽物产有功的奖赏;是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而加强管理的重要举措。
从逨鼎铭文记载来看,再一次证实了西周单氏家族是西周王朝的一个贵族家庭,以及单逨当时极其显赫的地位。单氏家族自周文王起,曾八代人辅佐西周十二位大王(皇帝),在周武王迁都镐京时便将眉邑(现在的眉县)封予单氏家族,作为领地。
单逨是史上“最早的监察官”
随着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并选举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监察”一词再次走入公众视野。但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最早的监察官是何时出现的,也不知道2800年前的宣王四十三年逨鼎上竟然记录着一位西周监察官的故事。3月28日起,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博物馆时光”栏目播出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系列专题片”之《逨鼎里的西周监察官故事》,将还原周宣王对监察官“单逨”进行“任前廉政谈话”的场景,揭开史上最早监察官。
“你要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不能贪图享受而放纵自己;你是监察官,要以身作则,秉公执法,不要欺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百姓;审理案件要明辨是非,公平公正……单逨,我今日对你所说的话,你要时刻铭记在心,切勿辜负我对你的信任。”《逨鼎里的西周监察官故事》中,周宣王在任前训诫“监察官”,言辞恳切,一如今天的落实“主体责任”。为时刻铭记周天子训诫,单逨在逨鼎中铸刻下了天子册封的全过程,上告先祖,下示子孙。这件珍贵的青铜器在被黄土掩埋千年后的2003年1月19日在眉县杨家村窖藏得以出土,它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宣王四十三年逨鼎。千年青铜瑰宝,展示了中国先人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宣王四十三年逨鼎记述的是中国特色监察制度之滥觞。监察独立于行政与司法,纠察百官,秩序井然;历经千年,渊源流传。
单逨与《道德经》
单逨将他在巡查中悟出的治国辖民之策常常与宣王(姬静)交流,于是周宣王四十六年(公元前781年)宣王病危,便把单逨叫到身边,当着儿子(周幽王)的面,命单逨把“古公亶父”(即文王的祖父)所著的《德》论重新修正,整理出来,以教育后继诸天子。这一特殊使命,让单逨披肝沥胆,呕心沥血,以其毕生的经验和智慧,足足用了五年的时间,于公元前776年(幽王五年)终于成书,此刻他己胡须花白,被人笑称“老逨”。老逨郑重的把书交给幽王,可悲的是那个“烽火戏诸侯”,开国际玩笑的幽王哪里有心治理国家,更无“律己”之意念。对老逨的书和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伟大的、可怜的老逨就这样无声无息的于公元前770年离别人世,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语出《归钰》)
综上所述,《道德经》是以西周时期的先祖亶父的《德》论为依据,结合文王的《易经》及各代诸王治国的管理经验,整理历代治国文献、治国先例等进行修订、撰写的。在西周周宣王时期只有被封为“历人”的单逨具有此撰写资格!由此,单逨为周王朝,为中华文化留下了一部无比珍贵的瑰宝。
出于对眉县在西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的探讨,也由于对老子故居河南鹿邑或有人说是楚地苦县的质疑,近年来,本人查阅了记载西周历史的资料,单宝华先生所著的单逨传,赵世勋,陈光柱先生撰写的《归钰》等,同时前往宝鸡石鼓园博物馆,重新对现存宝鸡博物馆,眉县杨家村发掘的27件西周珍宝及珍宝铭文作了详尽的阅览,我觉得单逨是一个应当重新研究和认识的历史人物,至少我们眉县人应该如此。他对西周的政治、经济、人伦道德和维护中央集权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同样在现实社会中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此我呼吁我们眉县的党政领导,文学家,史学家应该共同发起研究眉县这位伟大的西周时期的显赫历史名人,还原一个真正的“老子”与他的“道德经”。
2020年5月26日
作者简历:
张伟峰,眉县作协副秘书长,宝鸡市戏剧家协会会员,创作的戏剧、小品多次在省市获奖,小戏《嫦娥游眉坞》获陕西省第四届小戏小品大赛二等奖,小戏《请柬》被宝鸡市秦腔剧院排演,获陕西省第五届小戏小品大赛一等奖,小戏《扶根》获宝鸡市创作剧本二等奖;大戏《腊梅花开》获陕西省创作剧本二等奖,大戏《杨文洲》获省创作剧本二等奖,已由眉县人民剧团排演向社会公演,大戏《天理良心》获宝鸡市创作剧本一等奖;部分小戏小品收录在宝鸡市优秀剧本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