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古来稀
----紫琅山

唐·杜甫诗《曲江二首》其二中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句。
白居易在他的《感秋咏意》诗中也有类似的诗句:“旧语相传聊自慰,世间七十老人稀。”
大体意思是:能活到70岁的人,自古以来是很少的。
不知不觉也已快到“古稀”之年。但想想“古稀”,似乎又与己不搭界,就像五十多岁时和“老大爷”不搭界一样。
记得五十多岁时,有一次同龄好友说起乘坐公交车被“尊老”一事。上车后有小青年主动让座,并尊称其为“老大爷",让他一时感觉十分茫然,什么时候成了老大爷了呢?

偶尔看到报纸上一则报道:“五十多岁的老大爷勇救落水少年”。我当时的感觉也一样,五十多岁似乎和老大爷搭不上边。可报纸上却明明白白的这么写着,这只能说明,我们在别人眼中早已是一个老人了,只不过是我们自己还感觉年轻罢了。
据说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大幅提高,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过了“古稀"之年,而且记录还在不断刷新。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7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大陆人均预期寿命由2016年的76.5岁提高到76.7岁,提高了0.2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6年各国(地区)平均预期寿命排行榜,韩国人寿命约为80.6岁,美国则是78.5岁。越南人均寿命为75.2岁,泰国人均寿命为74.1岁,俄罗斯人均寿命为68.8岁,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均寿命为65.4岁……
可信度究竟有多少?不得而知。

说起“古稀”,走得多了,剩下的少了,方显“古稀"。随着网络日益发达,现在各种各样的微信群也多了,什么同学群、同事群、战友群、工作群、发小群,等等,信息传输飞快。聚会时有朋友笑谈:他对夫人说,有空要经常到菜市场转转,或逛逛超市,或压压马路,或常与朋友通通电话,不为别的,主要是“亮亮相"。否则,隔不多久社会上就会出现许多传闻,比如某某人好长时间没露面,可能“走了",某某人现在情况可能“不妙”等等。
由此可见,时不时就会有人“走了”,“走”已成为常态。
人的生命是何等的脆弱!
不管怎么说,如果全中国人平均寿命都过了“古稀”之年,也许是好事。当然,这里姑且不论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谈“人生七十古来稀",自然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客观存在的影响人们寿命的制约因素。中国地域那么广,人口那么多,生话环境、居住条件、饮食习惯、家族习性、遗传基因等,无一不影响着人的寿命。同一区域,相同生活环境,类似的居住条件等,排除天灾人祸对生命的影响,即便正常的生老病死,各人的寿命也不尽一。所谓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只是一种境界而已。“谁吃五谷不生灾"?也许就蕴藏着这浅显的道理。
近几年,原身边的三位同事先后逝世。一位是部队团职转业干部,刚过“古稀"之年不久便驾鹤西去。另一位平时身体还不错,几乎每天都要去钓鱼,但突发心肌梗阻故去。还有一位同事则刚至耳顺之年就因病辞世了。

所以,所谓的“人均预期寿命”,仅仅只是文字游戏而已,千万不可当真的。
常有文章谈论着如何养生,有的文章论起养生高深莫测,也有的文章讲到长寿又极其简单。
人的寿命岂是自己能随心所欲的?
我的祖父活到了“古稀”之年。我的祖母活到了八十八岁。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任接兵部队指导员,到武进接新兵,顺便回一江之隔的老家看望祖母。临别时祖母执意要送我。我走了很远很远,回头仍看到祖母慢慢挥手的身影,久久都没有离去。其实祖母有眼疾,离那么远,根本就无法看到我……祖母逝世时我回老家杨州奔丧,在祖母坟前长跪不起,想起祖母对幼时我的疼爱之情,不禁泪流满面……

我的父亲五十五岁时身患肺疾,后经手术切除。当时被医生认定最多只能活五年,不想却健康地生活了二十年,早过了“古稀”之年。二十年后发现原发性胃疾,再次切除,又整整生活了四个春秋。做子女的总希望老人家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没有痛苦,没有挣扎,安祥、平静的离去。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我亲眼目睹了父亲离去前最后的情景。
父亲是个无比坚强的人,与病魔抗争时尽量装着若无其事。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我们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让医生给他打一针,好让他无痛苦的离去。
我只能含泪劝慰着说:顺其自然吧。其实,自己也觉得这样的劝慰是多么的虚伪!而虚伪是实实在在的无能!看着父亲痛苦的神情,做子女的是多么的无奈和无助。真是恨天无柱,恨地无环!但纵有回天之力,也无济于事,何况没有。

我母亲却是高寿,老人家仙逝时已九十一岁了。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靠鼻饲维持生命,饱受煎熬。我常反省,如此让老人多活些日子,是孝?还是不孝?
人生七十古来稀。“古稀”之年该做些什么?又有多少人能想得开,放得下?心有万千绪结,又如何解得开?如何放得下?
但无论如何有一件事是必须做的,那就是在自己认为需要的时候,到养老院去居住!
前面所说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仅仅只是文字游戏而已,千万不可当真的。不过我也希望我的预期寿命大幅提高,所以,权且当真一回吧。

预期是预期,现实是现实。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无法抗拒。
假如有一天,真的到了生命即将终结之时,不必作无谓的救治,即绝不做创伤性抢救(比如切开气管之类)。不能饮食时,也绝不要鼻饲,最多输点葡萄糖水之类,让身体逐渐干涸而生命自然终结。当身体难以承受极限痛苦时,可加大麻醉药剂量,播放点轻音乐,在音乐声中静眠,在静眠中走向另一个世界......
若如此,该是何等的美妙啊!
(写给难忘的二O一八)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
蒋勇,网名紫琅山,退休老人。曾服役,现居江边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