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式婚礼的起源
王 媛
婚,中国古代之甲骨文,先借“闻”而“婚”,作一人侧耳细听之形状,后保留“耳”之形外,增加“爵”与“女”之字符。后来,金文变体较大,以“昏”而其作声符,与“攴”字合二为一,称之后“昏”。而这个“攴”字,又是“戈”的变体,表现手持器械之形状,准确反映抢婚要素。后来,楷书出现,“昏”字书写为“婚”,是故《说文》释之为“从女从昏,昏亦声”。
所谓婚者,《说文》言之“妇家也”。《康熙字典》言婚,曰“嫁也”,《易·屯卦》言称求婚媾。《礼经》解释更为清晰,“娶妇以昏时,妇人侌也,故曰婚”。中国辞书之祖《尔雅》的“婚”之本义,是女子出嫁到男人家,要在黄昏时候进行,并明确指出:“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意思是说,已婚的女子称呼自己丈夫的父亲为“舅”,称呼自己丈夫的母亲为“姑”。
而《礼记》又将“婚”字赋予新的内涵,称“昏礼者,礼之本也”,又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也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将“婚”提升为人伦之本,伦理起点。
那么,婚之仪式从何开始的呢?笔者以为,应是从延续香火、繁殖后代开始的。
中国古代,对延续香火、繁殖后代十分重视。《孟子·离娄章句上》有句名言,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说得是“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对于这句名言,有说没有后代是三大不孝之一的,有说没有对后代尽到责任是不孝。暂且不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含义,单说“舜不告而娶”,没有告诉父母而娶妻,也是不孝之一。何也?娶妻没有举行仪式!由此可见,古人对“婚”之仪式,十分重视,认为对上以事奉宗庙祖先,对下以继承后世。而古代婚礼中的诸多繁文缛节,就是突出婚礼的庄敬、隆重,如同异姓兄弟间结拜、不同民族间的歃血为盟,既是承诺,也是立誓,更是结盟,追求的是不朽和永恒。
汉式婚礼,有人顾名思义,以为缘于汉代,实为大错特错矣。中国最早记述商前历史的《通鉴外纪》(亦名《通鉴外传》)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意思是说,7000年前的太昊时代,嫁娶无区别,女可嫁也可娶,男子亦然,且无论嫁娶,只需用成对的鹿皮作为定婚、嫁娶之礼物,是故司马迁在其《史记》中说,上古黄帝,大统中原,令其男女无别,结合礼仪方成夫妻。
由此可见,汉式婚礼的雏形,源于上古的太昊伏羲时代。
【作者简介】
王媛,济南家庭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缘情六礼文化传媒品牌创始人、济南市历城区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