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俪 皮 说 礼
王 媛
婚礼始伏羲,俪皮定其制。
薄物岂足重,所重在礼意。踵事渐增华,六礼乃明备。
百两咏周诗,文胜反滋弊。俗见侈全厅,益失古人义。
欧化近输入,文明寓调剂。费省礼仪详,盛事期可继。
我友柏秋君,数典从新例。儿妇嘉礼时,会堂宾济济。
我欲远观礼,筋力难自致。聊寄诗一章,用祝螽麟瑞。
清光绪年间潮州诗人郑国藩的《方君柏秋为子完婚以诗贺之》诗,以“婚礼始伏羲”这首句,言伏羲婚礼,才“俪皮定其制”。而“俪皮”二字,也是很有意思的。
俪,《说文》称其“从人,丽声”、本义是配偶,故而《广雅》言之“耦也”,进而引伸出“伉俪”“俪祉”“俪影”等词汇。“伉俪”一词,现在常见,好多婚礼主持,都将“伉俪情深”作为祝福话语。但“俪祉”“俪影”却并不常见。笔者从事新六礼的传承,时常有人问到,“俪祉”何意,我告诉他们,这是新婚夫妻的祝福之辞,非向女性表达越来越美的祝愿。“俪影”也是如此,突出的是夫妻二人,而非女性一人。
皮,象形字,西周金文,合体象形,从手。而“手”可左可右,春秋时方固定于右,故《说文》本意为剥取兽皮。在三国之蜀国的《古史考》中,作者谯周言“伏羲制嫁娶”时,说远古时代,古人嫁娶,以俪皮为礼。而俪皮者,雌雄鹿之皮也。由此可见,“俪”与“皮”的并列融合,在婚嫁聘礼中,应表达两次含义,一是成双成对的人,送成双成对的礼,一是成双成对的人,接受成双成对的礼,非仅仅是“俪皮”的成双成成对。
诗人作者郑国藩,字晓屏,号似园老人,广东潮州人,清光绪年间拔贡。也就是说,他曾是国子监的学生,后来执教于汕头岭东同文学堂、潮州金山书院,出任民国广东省立金山中学代理校长。而从其简历可窥其一生,致力于文化教育和国学的传承。可惜没有照片,只能想象,想象他应是一个一年四季都要穿长衫的老夫子,但在诗中也窥到他“俗”的一面:“薄物岂足重,所重在礼意。踵事渐增华,六礼乃明备”,说得是礼无轻重,重在礼意,诸如千里送鹅毛,礼虽轻,但情谊重。而礼重,非重于内容,而是重于“六礼乃明备”。也就是说,完美婚嫁,需齐备“三书六礼”。而古之“三书六礼”,是哪“三书”哪“三书”呢?
古之“三书”,指婚嫁过程中的契约文书,是古代保障婚姻所立的有效文字记录,非周制昏礼。
古人视婚嫁,乃生活大事,非同小可,遂将婚嫁过程,庄重到以文书的形式,落笔有响,掷地有声,上升至国家层面,全不象现在这样,男女订亲,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上一顿饭就算订了亲,而是以书柬形式,郑重地送给女方,以视“放上笤帚占了碾”,这便是聘书。
“放上笤帚占了碾”,这只是一种形式。但婚嫁的内容不可缺少,这就有了“礼书”,开列出送上的物品类别和数量。在我老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谈婚论嫁的男方,第一次去女方家,需备六只鸡六只鸭、六斤点心六斤肉、六瓶白酒六丈布,都与六有关,俗言“六六大顺”,其实是礼的延伸。
在古代,迎娶新娘也是需要文书的,叫“迎书”,也叫“礼单”,这是古代婚嫁仪式中最复杂、重要的仪节,是女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民间俗称为“迎娶”。结婚当日,新郎依礼先往女方家。女方家长在门外迎接,进入女方庙堂之后,拜祖先,接着新娘出房门,新郎偕同新娘一起载往男方的家里。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入洞房。
郑国藩的诗,能够让人感受到,古代的婚礼仪节,纷繁复杂,可见古人对婚姻重视!

【作者简介】
王 媛
济南家庭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缘情六礼文化传媒品牌创始人
济南市历城区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