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麦
作者 /冰玉

这几天郊外田野里到处可以看到机器轰鸣忙着收割成熟小麦的场景,在农村收割成熟麦子的这段时间叫过麦。现在,谁家有几亩麦子,收割机驶过,金黄的麦浪就变成了一片片齐刷刷的麦茬,后车箱里就会魔术般出现小山似的麦堆,回家找个场地晒麦子就行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省时又省力。在我的童年时代收麦子可不是这样子的。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过麦是个大事,成熟的麦子如果不及时收割,万一遇上夏季强对流天气,会造成减产损失。所以收麦子又叫抢收,和老天爷抢时间。

过麦的这段时间一般天气又干又热,清晨,一阵铁棍敲击悬挂铁板的“铛铛”声响过,社员们陆续来到大树下集合,生产队长稍作分工,社员们各自到分工地点开始了收麦子的工作。如果近期下过雨,麦田土地松软,就可以直接用手抓住一把麦子连根拔起;如果近期比较干旱,就得用长把镰刀割。收麦子的工作比较累,弯着腰一直往前割下去,过不了一会儿腰就痛得直不起来了。好在庄户人从小在地里摸爬滚打练就一身好身板,一个个生龙活虎般向前冲去。后面一片片摞倒的麦子,是大姑娘小媳妇的活儿,扎成捆,立在地上,再有青壮年搬到板车上,或用人力或用老牛一车车拉到早已平整得干干净净的场院。然后是用木叉挑散暴晒,等晒干后,套上牛拉着一个石头轱辘,一圈圈绕场院转着压麦,后面是人工用木叉挑出麦麦秸。等差不多都成了颗粒,最后一项工作是扬场,就是用木锨在有风的时候把麦子扬起来让麦糠分离出去。这可是个技术活儿,生产队都是让老把式干这项工作,麦子扬起来不能撒得到处都是,等一遍遍扬完,地上就成了一道长长的小丘岭似的麦堆。看着这金灿灿的麦堆,庄户人的心里才一块儿石头落了地,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生产队分麦子像欢快的节日,大人都忙着手里的事,一般都是让孩子拿上一条长长的粗布口袋去场院里挨号,一长串折叠口袋在那里挨号,孩子们都活蹦乱跳地玩自己的游戏去了,他们在高高的麦桔垛上爬上去跳下来,松松软软的麦桔垛就象棉花堆,掉在里面既舒服又好玩。有的几个人在一个个麦桔垛后面捉迷藏,满场院大呼小叫追逐着玩得不亦乐乎!

等大人们都来了,开始分麦子,会计翻着账本,根据每家出工得分和人口数量分麦,会计算盘珠噼里啪啦响过报数,小伙子用木锨把小麦装入口袋过秤,各家带着丰收的粮食一路欢声笑语。
大约半月左右麦收完成,可以休息休息了,人们把又大又甜的黑皮西瓜放入塑料网兜,用长长的绳子系在网兜口上,慢慢系到深深的水井里,把绳子一端栓在井边的大树上,吃的时候提上来,快刀切成数份,黄瓤起沙的黑子西瓜又甜又凉,既消暑又解渴。

夕阳西下,炊烟袅袅绕着村庄,家家飘出了新麦蒸馒头的香味儿,那是劳动所得纯绿色全麦馒头,咬一口甜在心里,既筋道又好吃。
晚上,孩子们躺在院子里用麦杆做成的地堑上数着夜空中的星星,大人们手摇麦杆编成的扇子为孩子扇着凉风驱赶着蚊子,或讲述古老的神话故事,或嗑着晒干的黑西瓜子唠家常,享受着麦收后迷人的夏夜。

现代科学技术取代了传统的麦收,可童年里那一幕幕热火朝天的麦收景象,在这个麦收的季节里还不时在脑海里涌现。

作者:李延玲 ,笔名 冰玉。山东夏津人,喜欢文字,爱好古典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