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砸地摊风生水起
侯秀坤
不知从哪天起,长春的地摊饮食文化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我家小区门口儿就有几处支起的地摊儿,多以烧烤见长。每到晚上 人们就仨仨俩俩地走出家门,有大姑娘小媳妇儿,老少爷们,拖家带口地,老婆孩子闹哄哄地走出小区,直奔主题砸地摊。
每天晚饭之后,姑娘总会以遛弯儿等名义让我跟随出去走走,走着走着就走到了烧烤地摊儿,这是一个表姐俩共同支起的烧烤地摊,可以说是吃客络绎不绝,因为她们的招牌是伊通烧烤,据说主要是调料独特,是伊通的本土调料。
其实吃烧烤并不是我的长项,主要是陪着女儿去吃,属于陪吃那伙儿的,当我们落座之后,身材匀称,面如桃花的小姐俩。手一份嘴一份儿地忙活起来,不时地冲着你嫣然一笑:“头一次吃我家烧烤吧?我们伊通的传统炭火烧烤可是一绝,吃了这回想下回。”
果真不错,姑娘一串儿又一串儿撸着吃,不时地发出赞叹,手机微信刷刷地刷钱转账,小姐俩看着手中的串儿不多时,又开始推荐烤串的品种,夸自家的烧烤料都是自家手工调剂的独家一份,还不时地夸我的女儿白净好看,一看就不是一般人,夸完女儿夸我,说我有气质,一看就是文化人。气质吗?自认为天生丽质,要说有文化还挺贴切,大学毕业后差点儿当老师,如果那样的话,需要不停地充实自己,绝不能误人子弟。当时并没有选择教学,而是选择了从事编辑工作,于是一生与文字为伍。我们就这样,有一搭无一搭地扯闲篇,又唠扯进口几十串。女儿说今天不减肥了,我心里想,天天砸地摊儿,吃烤串儿,这多吃多占的烤串儿可往哪里消化呢?
说起砸地摊儿也是一种饮食文化,这不仅仅有地域特色,还有人文关怀,吃着聊着家常里短,品味美食,有一种自来熟的感觉,距离感一下子就拉近了,自然也就多撸几个串子。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更直接更亲情服务,也是饮食文化的一种潮流。
党的惠民政策越来越深入人心,那种游击作战,见到城管就跑的情况不见了,大家都心安理得地侍弄着自己的地摊,当然地摊儿的食品卫生是第一要素,伊通小姐俩不时地介绍她们的调味油都是色拉油,吃着口感好,信得过,绝不是地沟油。闲聊的时候,她们自己也吃着烤串,说如果不卫生她们自己会吃吗?说得有道理。
离开地摊儿女儿说,明天咱在自己家的宅院里砸地摊儿,我说好主意。睡醒觉后和女儿一起去超市购物,回来后改刀穿串儿,忙得不亦乐乎,正忙的过程中,女儿的好朋友也带着孩子应邀前来做客,也参与了穿串儿大战。不一会儿就准备就绪,在宅院里支起了炉灶,大家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随着滋滋的烤肉焦糊味的弥漫,不一会儿就满院飘香,大人孩子撸着肉串,赏园内风景,孩子们吃到高兴时还放起了手机音乐,在院子里嗨起来,好不热闹!这是疫情之后一次难忘的聚餐,是在我家宅院里砸地摊,我们家的肉串儿又大又嫩又香,不过不对外哟!

侯秀坤,省市作家协会会员,网络作家,为多家网络平台撰文,描绘七彩人生。曾就职于长春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曾任电影编辑、编审、宣传科长。后就职于吉林电视台做编导工作,2010年退休至今。从1981年开始喜欢文学创作,有杂文、小说、报告文学、评论、学术论文发表,独立完成的电视节目近百部,有多部获奖。2004年,与人合作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山姐》。人生感言:生活本来就很甜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