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燕家山
文/魏爱云
每座山都有一颗沉甸的内心,只有走进才会知道它的厚重。
——题记
燕家山,你就那么静静地等候在这里,不喜不悲。
对你,我是很熟悉的,自我懂事起,就听说在我们老家水沟镇有个燕家山。
对你,我又是很陌生的,尽管也曾数次来过你的脚下,拜谒过燕伋墓,参观过燕伋文化广场。却总是由于各种原因错过与你深入交流的机会,但想去探访你的念头却一直都有。
从县城出发,沿着宝汉高速路走10多分钟,向南拐进一岔路,爬上一架坡,转过几道弯,即到了海螺水泥厂的采料办事处,也到了路尽头。
许是燕伋知道了我们要来拜访燕家山而暗中助力吧?前几日还是倒春寒,昨日天气一下子就回暖了。以至于今天一下车,那凉而不寒的山风携着淡淡花香便扑面而来,使人不禁神清气爽,心旌荡漾。
热情的燕家山,伸开宽厚的双臂把我们迎进了山门。
行走在山间小径上,一边享受着坡上岭下争相吐翠的苍柏、老柳,还有刺槐儿列队相迎的特殊礼遇,一边努力搜寻着脑海里留存的,那一点点关于一代先贤燕伋的印记。
听老人们说的燕伋读竹简时坐过的石凳呢?燕伋媳妇儿淘米的泉呢?燕伋习武练剑的练武场呢?
眼前,那貌似曾经的大庄院里,一排破旧不堪的窑洞,撑着瘦弱苍老的空壳,墙壁上历尽沧桑的斑迹,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当年燕伋的风彩。
我多么想见到燕伋的痕迹,那怕是一点点蛛丝马迹!然而,那些痕迹早已化成了墙缝中的一处处蚁穴和墙角悬吊的蜘蛛网!望着那历经数千年,被烟熏火燎的漆黑漆黑的窑壁,以及出出进进忙忙碌碌的蚂蚁,不禁想象着这里曾经热闹温馨的场景,从而恋恋不舍,从而抚窑叹息!
这就是被现代人誉为“中华尊师第一人”,唐玄宗李隆基封为“渔阳伯”,宋真宗赵恒封为“千源侯”,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封为“先贤燕子”的燕伋,出生、成长的居所么?我不禁在心中暗暗为你叫屈!
你可知?背靠巍巍南山,俯瞰悠悠千水,汲日月之精华,享万物之灵气的你,哺育出的燕伋,用衣襟撩土堆起的望鲁台,被誉为“中华尊师第一台”,受到来自各地游客的顶膜礼拜!
你可知?燕伋三赴鲁国求学,尊师重道、筑台望鲁、路不拾遗等故事,不仅在三秦大地被人们在茶余饭后口口相传,还被著名编剧罗周编写成秦腔剧本《望鲁台》,研讨会开到了钓鱼台;被搬上舞台后,好评如潮,成为了千阳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你可知?纪念燕伋诞辰2560周年暨燕伋精神研讨会的隆重召开,引来省内外各界人士对燕伋文化的高度关注和赞扬!
而你——燕家山,孕育了一代先贤的大功臣,怎么就那么甘愿静默,不怕被遗忘呢?
“燕家山真是风水宝地呀”
“不愧是先贤燕伋的故里!”
“燕家山是一座圣山啊!”
一阵清风吹来,文友们的赞叹声一片。
我似乎明白了,曾经孕育了一代先贤,如今仍在默默无私地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子孙的燕家山,既像父亲,又像母亲。作为父母者,谁不希望子孙后代走得远飞得高呢。儿女走了,父母仍在,父母在,根就在,希望就在。
燕家山呀!燕伋筑就了望鲁台;而你,却孕育了燕伋这位先贤!
魏爱云,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文学网诗词版版主。作品散见于《百花》《延河》《映山红》《齐鲁文学》《陕西诗歌》《华商报》《宝鸡日报》《中华诗词大典》《诗报》等报刊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