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聚力阅读平台,品赏精美文字!】
【编者按】
品赏知名作家黎化老师片言,脑中瞬间闪过李大钊的那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对联。若将此联作为文人的定义,难免有些苛求;但若以此联作为文人的追求,大抵再合适不过。在小编看来,妙手著文章的文人,任何时代都不缺,但铁肩担道义的文人,世间又有几人?然黎化老师无疑是其中之一。
他总是能以真作家的自然姿态,用真文人的悲悯情怀,去审视现实,去箴言发声,这种责任与担当,这种胆识与气度,这种正直与坦诚的品质不仅始终贯穿于他泼笔走墨、洋洋万言的各类文学作品中,而且在他几年来每日晨起随意点出的近千则片言中也时有体现。
这些随意缀合而成的文字,是黎化老师生活内容的呈现和思想轨迹的外显。其中,很多语句看似不经意,却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人深思,给人启迪。这种略带幽默感的剖析式和直陈式的语言,总能让人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受到了教益。从中,即能感受到其作为职业作家的学养情怀,又能感受到他作为纯粹文人坦陈直言的人品襟怀。撷取今编辑的几则片言就能窥斑知貌。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小编眼里,能如此为时政而谏,为庶民而呼才无愧于作家这个称号!!
——绿柳
01
通州教育局长从未干过教育,他能在这个教育之乡当好教育局长?
坦率说,包括我在内,许多人起初并不看好。
近日,读他的《教育论谈》。一个明晰的感觉是:他怀一腔敬畏,朝乾夕惕,在认认真真、尽心尽力地做事。
曾当过水利局长的他,似乎对水情有独钟,看看这些篇目:《教育者当以水为师》《以水之品树教育新风》《古贤治水……启迪》。
细细品读,还真有不少属于他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育,仁而爱人,“利万物而不争”。
全国优秀教师、最美女校长王笑梅提出的“管理若水”,实为教育的上善之道。
地球上最多的物质是水。
生命,来源于水;江河,人类文明的母亲。
初中生都知道,水由一个氧二个氢组成。可它们究竟如何合而成水,科学家们至今也没能真正弄清楚。
水结冰变为固体,体积非但不会縮小反而变大。尽管我们知其然,谁又能说清其所以然?
人类的肉体凡胎,百分之七十是水分子。在大海边,人们总会感受到一种无缘由的欢乐。
面对万顷波涛,我心潮激荡,很想吟诗赞颂几句,最后冒出的只是一句国骂:真他妈的……
关于水,有太多的话,能舀起来的只是一瓢。
局长也有此悟:教育,永远是个没有标准答案、既说不清也道不明的话题。
 思索“教育”二字,连带上了“师范”这个词。
教者,师也;育者,范也。学深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决不囿于传授知识;你的为人,你的教养,你的胸怀,你的爱好,包括你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责任如此重大,社会是否应对这支队伍更多的重视?我曾建议:抬高师范的入学门槛,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入学;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待遇,应让公务员为之眼红……
人微言轻,没人理我。
“先生回来”,一声呼喊,引发了多少人的共鸣!折射的是对当今教育现状的不满。
必须说,庞大的教师队伍里,依然有许多值得全社会敬重的人。捧读区教育局汇编的《力行近仁》一书,一次次为教师们的奉献精神所感动。
多半辈子走过来,见惯了春风秋月,看够了世态炎凉,我依然以为:最值得投身的行业还是当一名好教师。

02
昨天的片言,收获点赞数百条。
我的微友人数已饱和,加上七八十个群以及国内外的转发,最低估计读者也破万了。
再次打个招呼:在群的,或生活里并无交集的,就不必要求加我了。水果好吃就行,何必要认识那棵树呢!
也收到一些善意的质疑。
有好友微我:教育局长不该由外行来当。
按理说是。可我觉得:与其让那些习惯了现行教育体制、久居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者来当,抱着陈腐观念不放而自以为是,还不如让一个扎扎实实做事、战战兢兢探索、富有情怀的“笼子”外的人来当。
扫描当今官场,你懂的,处处唯上、做表面文章的不乏其人;勇于任事、真正为事业着想的不多。
据我所知,该局长上任数年,别的不说,给普通教师、中小学生就写过数十封亲笔信。多难得!
有微友问:你觉得当教师好,怎么还改行了?
“初恋时不懂爱情”,如今懂了,却回不去了。
当年,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任教的那所中学。没承想,因为教学质量高,相继调出十几名好教师委以重用,我想安心也难了。
工资关系转了出去,我又在学校赖了一年,这才离开。
一直怀恋那段时光。男女学生都那么可亲可爱,我上课常常“下不了台”~~学生们总是鼓掌让我继续倾盆大雨地讲课;下午四点,我会准时抱一只蓝球在操场上和学生打成一片……如今,不少学生都是我最好的朋友。
问:你觉得教师和作家哪个更有意义?
如今读文学作品的还有几个人?据说《人民文学》的发行量也区区可怜。作家,“把别人的故事告诉别人再伸手向别人要钱的人”。发表的作品没人读,稿费也低得难与人言;除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就制造了一堆文字垃圾。想想都令人心寒。
世态炎凉,如今社会能够受人敬重的职业已经寥寥,最吃香无疑是当官;可是,人们敬的只是那顶乌纱,而不是人。
学生对老师的敬重和爱戴,却很少含杂质。昨天中午,又让几个美女学生拉去灌了个昏头晕脑,心里却美美的。
教师这个舞台,其实最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华学识和人格魅力。
作为过来人,我当然知道这一职业的苦涩。但,只要洁身自好,时时不忘修身养性,一生无怍无愧无悔,也就值得。别的都属于过眼烟云。
03
昨上午,搜寻一篇旧作,将书橱、抽屉翻了个底朝天。
意外发现几十年来的各种获奖证书竟有百十份之多。
最早的是我十六七岁在大西北服役时的“五好战士”奖状,天头位置印着毛主席语录。
最高的是几份舞台剧目创作全国大赛金奖证书。
最为人所看重的是长篇小说所获得的江苏”五个一”工程奖。
而我最珍视的是1987年“雨花”文学奖。那回,省作协决定为江苏中青年作家发作品专辑,“苏中无大将,黎化作先锋”,我第一个登场,三篇不同风格的中短篇小说激发喝彩一片。热闹了好些日子。
最难得的是两年前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发文的“关于表彰黎化等十名优秀文艺家的决定”。因为这是对我整个创作活动和业绩的肯定。
最不上档次的是苏南某寺庙发的一份应征楹联二等奖证书,好像还汇来一笔不菲的奖金,挺实惠。
影响最大的是通州政府发的歌词征集奖。我写的几句歌词由屠巴海作曲、杭天琪演唱,通州电台每天数遍地播了七八年。
最不靠谱的是省某家报纸评出的2007年度“江苏杰出人物奖”……
当然还有遗漏的,算了算,至少有十几份找不到了。
一切荣耀都已成过眼烟云。
曾经说过:
权力是什么?权力是一把几条腿不可能摆平的椅子,坐上去随时都可能摔下来。
荣誉是什么?荣誉是一顶你自己感觉暖和别人却看不顺眼的帽子,过了时令就得摘下来,免得贻笑大方。
追求荣誉,追求认可,这当然是要求上进的表现;但,若是过于看重,人也就容易被异化被扭曲被误导,迷失初心和人生方向。
佛经《宗隐录》有句话值得咀嚼:“若心解,则一切解,与真性而相应;若心缚,则一切缚,与尘劳而共处”。
多半生走过来,方悟出所谓名、利,都不过是些有可能蒙蔽心灵之光的油垢。
最令我珍视的不是奖证,而是一纸党内警告处分决定。
因为我在开会时当众一拳,将一约架挑衅的小领导打躺在地上起不来。事后我道歉:打一个不还手的人真没意思,有失斯文。
但我从没后悔过。该咆哮时就咆哮,该出手时就出手,也属男儿本色。
受处分心甘情愿。一年后撤销处分,要我写份认错汇报。拒绝,没写。
我说:这年头,谁档案里不是奖状奖证一大摞?因打人受处分的恐怕很少,我感觉挺难能可贵。留着好!
说的是实话。看看如今啷当入狱的贪官们,一个个满身金光闪闪,连个疤痕也找不到,内里包裹的却是肮脏的灵魂。
活得坦坦荡荡,敢说敢为,敢爱敢恨,无怨无悔无愧,是我人生所求。
2019.6.24晨
【名家简介】
黎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专业编剧,南京晓庄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重点创作工程签约作家。出版有《江海祭》(长篇小说)、《话说陈独秀》(人物传记)、《闯荡南非洲》(长篇报告文学)、《心灵叩访》(随笔)等文、史、哲著作十余部以及《瓦匠女人》等大小剧本二十多部,计800余万字。曾多次获曹禺戏剧奖、编剧奖和省、市"五个一"工程奖。其作品以思想深度和历史高度见长,中国作协和江苏省作协多次召开黎化作品研讨会,《文艺报》发表专版评论,称之为思想型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