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永乐三年”,山东发洪水。方姓三兄弟携同家人和廖、陈两姓人家北迁河北。当行至青龙山脚下休息时,被这里美景所吸引。有山有水,风景秀丽独特,交通便利,真是个好地方。三家人共商议决定不走了,就留下在这居住,取庄名为三姓庄。
到清朝乾隆年间,皇帝从沈阳老家画了本人画像派大臣往北京运送,当地百姓称为“过皇影”。
县官下来勘察行进路线,要求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过皇影”所经过的村庄都要净水泼街,黄土垫道,不能有障碍。
当县官儿来到三姓庄时,庄里的王财主迎接县官进村。在家喝茶休息片刻后,王财主便陪县官视察庄“过皇影”路线。在走村西时,被一条河拦住了前行的去路。有一条河面宽六至七米。当中有个小桥,只能单人通过,要多人行进根本不可能。
县官见到这个情况,便令庄里王财主限期把这桥修好,不得有误。王财主果断行事,马上行动。立即招集石、木匠工在河边放柳树做桥板,去青龙山找石头做桥墩,很快将一个宽敞的大挢造好了。不巧的事情发生了,木桥修好后,下了一场大雨,造成洪水爆发。把河桥给冲走了。这时县官又来捡查验收,见此情况就发了愁。离“过皇影”时间太紧了。再造桥任务重,这可怎办啊?王财主见状就说,“县官大人你放心,我想尽办法,就是日夜不停也要把桥修好。”
县官儿走后,王财主立即行动,马上请外村人的木、石匠工前来帮忙,两队工匠合二为一,日夜不停用了几天的时间把这桥又给修好了。
县官非常感动,赠王财主一块长八尺、宽一米的木匾,上刻“乡善士”几个大字。在款待县太爷时县官说“你们庄名太俗了,三姓庄?现在也不是三姓”王财主马上行礼,“恭请父母官大人给我庄赐个好名吧!”县官也是高兴,思考一会便说“乾隆爷过皇影,就乾字打头,还要过河,当中就取河字,河的两岸是青草,就叫乾河草吧!”
时代的变迁,多年后村里的财粮(会计),在书写乾河草时,为贪图省事就把“乾”字简写成了“千”字。再后来到更简化,直致沿变成现在的村名“干河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