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揖礼知多少
王 媛
中华礼节,讲究中正安舒,自然优雅,讲求礼敬在心,简而不繁。今年“两会”期间,领导之间的作揖礼仪,成功代替了以往的握手,展示泱泱大国深厚的礼仪文化。
而源于周代以前的“揖礼”,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拱手礼,作为古代的文明行为,对不同的人、不同场合行礼,有着明确的、规范的要求。
揖礼之揖,《说文解字》释之“攘也,从手咠声,一曰手箸胸曰揖”。而攘者,推也,也就是说双手抱拳前推举。《康熙字典》又有解释,说“攘”同“让”,是谦逊的意思,因而清道光年间天津历史上最为有名的文言小说家李庆辰,在其《醉茶志怪·鼠怪》中,言“揖让雍容,犹胜于世之强霸”,是人际交往中一种比较谦逊的态度。而揖礼不光有态度,还有其要求。一般来说,行揖礼需双手抱拳,也就是右手握成拳头,左手五指伸开,覆盖住右手,这样的揖礼才是“吉拜”,否则就是凶拜,只有吊丧才有此揖。
揖礼是诚意的表达。当大多数人以右手为主手时,攻击他人一般也习惯于使用右手。若是将用于攻击他人的右拳用左手掌覆盖,表达的是真诚,是友善。
揖礼源于先秦。《周礼》有其记载,称“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汉代经学大师郑玄对此有比较详细的注解,言“特揖’是一个一个地揖,”旅揖”要按等级分别揖,“旁三揖”是对众人的一次揖三下。同时,《周礼》还记载了揖礼的三种形式,即土揖、时揖和天揖,说“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也就是说,土揖是推手前伸而稍向下,主要用于无亲戚关系的众姓;时揖是推手向前平伸,主要用于有姻亲关系的外姓;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主要用于同族同姓。其中:
土揖礼。土揖礼又称下揖礼、下手礼,用于尊长给晚辈的回礼。尊长行礼时,身体要肃立,手心向内,双手叠抱,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俯身约三十度,置放于腹前,缓缓向下推出,并微微颔首,躬身,然后缓缓起身,恢复立容。
时揖礼。时揖礼是同辈之间日常相见时行的礼。要求身体肃立,双手叠抱,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缓缓向上方推至胸前时推出,并缓缓躬身约三十度,继而按推手行礼轨迹收回、立容。
天揖礼是晚辈要冠礼、婚礼、射礼等礼仪场合给尊长行的礼,行礼时,身体直立,双腿与肩同宽,双手叠抱放于腹前,缓缓向上方推,推至与眉同高时,缓缓躬身约六十度,犹如环抱西瓜之势 ,继而按推手行礼轨迹收回,立容。
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揖礼也是这样,有共立、肃立、卑立、迎立之说。所谓共立就是平辈间行礼时,手在朝前推的同时,身体和头部自然前倾十五度左右;若是向长尊行礼,需身体肃立,前倾四十五度;隆重的场合,身体需前倾九十度而卑立;长辈见晚辈,双臂向身体内侧拉近,以表达对晚辈的喜爱。
除《周礼》记载的土揖、时揖和天揖外,古文献中还经常出现拱揖、高揖、长揖、三揖等。拱揖,顾名思义就是拱手作揖,都是手部动作,但拱手与作揖是两种不一样的礼节:拱手仅仅是拱手抱拳,作揖一定要加上身体的弯曲动作,故宋代学者王虚的《训蒙法》中写道:“揖时须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头。”高揖的顾名思义就是双手抱拳,高举过头而作揖。而长揖则是指行礼的时间,时间越长,表明态度越发尊重和谦卑。三揖非行礼三次,次数越多,越显谦卑但行礼三次较为普遍。
揖礼从文化传统角度讲,包含了人们的观念与认识,从现代文明角度讲,也有其传承的必要性和功能性。正如当代作家韩少功所言,行揖礼省时,二人见面,一拱而过;卫生,身体不用接触;动作优美,高悬臂,抱拳一,气宇轩昂,雄姿英发;自主,想拱就拱,不受对方目光、眼神制约。
【作者简介】
王 媛
济南家庭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缘情六礼文化传媒品牌创始人
济南市历城区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