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木茶舍茶飘香
张爱梅
因国萍、素霞相约,我便有机会来到了位于马牧集老街的“一木茶舍”。一进店门,便闻茶香,甚是欣喜。
一木茶舍李老板和郭老师热情接待我们。
郭老师坐在茶桌前烧水,烹茶,洗杯,冲茶,沏茶,手法娴熟,道道工序,杯杯茶汤,入口润心。缕缕茶香,氤氲室内,缓缓飘散。空气中弥散着茶香,或淡或浓,若隐若现,似一泓清泉自高山流下,曲折婉转,叮叮咚咚;像一曲古筝独奏,绕梁三日,缠绵悱恻;如梦幻从现实中升腾,轻柔自唇角蔓延,又从茶室飘向马牧老街,飘在巷口,人群,灯盏,星空……
品茶的当儿,听他讲数年来经历,讲他与茶结缘,品茶,吃茶,也痴茶。他说茶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乌龙茶六大类,同一种茶也分三六九等,茶不同,味道也不同。

郭老师在福建十余年,对福建当地的茶更是精通一二。他告诉我们福建的铁观音、武夷岩茶、福建白茶、福建茉莉花茶都是茶中佳品。
我们喝的是铁观音。郭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品鉴茶香四法:一、闻干茶香,把盖碗内外都用热水温烫后倒出水放入茶叶,加盖五六秒后趁热闻香。二、温杯盖香,开汤后将茶汤沥干,可以掀开盖碗一角温茶的湿香,但要保持距离防止水汽烫伤:也可直接迅速拿起杯盖闻杯盖留香。三、闻茶水香,可以趁热把茶用吸啜的方式喝到嘴里,混合空气来回滚动,让茶汤和口腔充分接触,感受口腔和喉咙处的茶香。四、闻挂壁香,所谓挂壁香就是品完茶汤后杯壁上遗留下来的香气,可以用闻香杯或者高杯形的品茗杯来闻挂杯香,也可以尝试闻一下公道杯的杯底香。


郭老师说喝茶不仅在于品茶香,还在于悟茶韵。他说茶韵,是茶的内因和茶的外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在诸多不同的茶类中比较有名称得上茶韵的有,安溪铁观音的观音韵,太平猴魁的猴韵,武夷岩茶的岩韵和陈年普洱的陈韵,通常被称为茶中四韵。品茶宛如读诗词,不仅要了解其意,还要品味其韵,也像听曲,不仅听曲调,还要听余韵。
关于茶的话题,郭老师娓娓道来。无眠,独饮,品之,回味:绿茶清香浓烈,似少女般的热情略带一丝青涩;铁观音淡淡兰花香飘四溢,宛若少妇让人如痴如醉,品后方知梦;一杯正山,香气悠然入口淳柔,透出中年男人的成熟与稳重;泡一壶陈年普洱,品之沧桑,回其甘,如老人……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茶香飘逸的室内,听郭老师讲茶文化,想起二十多年前的他,还是在学校玩乐的少年,现在已是浸满茶香、书香的儒士,真的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一直觉得茶为奢侈品,一般百姓没功夫喝,也不会喝。最早我见过的喝茶情景是,在外工作的父亲回家探亲带来茶叶,只见父亲拿一大杯子,捏一簇茶叶放进杯中,再倒进暖瓶的热水,盖上杯盖,待茶凉后,父亲手拿杯子,大口大口喝着,顷刻间褐色的茶水一饮而尽。
望着父亲喝茶的神情,以为这茶水一定好喝,我便咂了一小口,有点苦有点涩,没糖水好喝。自此做罢,不再馋父亲喝的茶,家里其他人也不喝父亲泡的茶,喝不惯那味道。
茶,伴随父亲几十年。现在想来,父亲喝茶一是为了解渴,二是父亲习惯了茶味,忙碌辛苦一生的父亲,并没有像现在懂茶之人,坐下来慢慢品味。


儿子在江苏工作,他告诉我喝茶不再是一种时尚。它早已深入日常生活,不仅谈生意、会友人,百姓人家清晨与下午也喝茶、吃茶点,正所谓可以一日无饭,不可以日无茶也。
陆羽《茶经》说,茶是南方佳木。高从一二尺到数十尺,木如瓜芦,叶像栀子,花像白蔷薇,蒂像丁香,根像胡桃。丁谓的《北苑茶录》、毛文锡的《茶谱》、蔡宗颜的《茶对》对茶都有详细记载。

古代章回小说中茶更是屡见不鲜。《儒林外史》中五十五回中茶出现五十回,《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中一百回有茶,《金瓶梅》一百回中茶全部出现,就连西天取经为主轴的《西游记》一百回中,茶出现六十回,可见文人墨客对茶的喜爱。
人们对茶文化的研究延续数千年,还将继续研究下去。茶的魅力在于它的翻云覆雨,变幻莫测。千人喝可有千般味,一人喝因时间不同,水温不同,心境不同,品出的味道也不同。
“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闲暇之时,三五友人相约,静安一隅,品茶,赋诗,茶香温润,诗意满怀,轻吟一首,岂不快哉!
喝茶前,先把杯子轻轻端起,放在鼻前,闭目轻嗅,待茶香入鼻,再稍喝一小口,不急着咽下,让茶充斥在口腔,激发味蕾,茶的味道在口鼻之间互传,即刻便能品出茶香。喝茶时,任由你品味,想象,扩展,或千娇百媚,或金戈铁马,或尽在咫尺,或远在天涯……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说的是人有情而草木没有,我觉得草木亦有情。人对草木关爱,草木回报给人的是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我对草木偏爱,平时喜欢品花赏木,对根雕也不例外。
恰巧,一木茶舍的李金阳老板喜欢根雕,几个不同形状、不同树种、不同树龄的根雕汇聚在茶舍,给茶舍增添了深邃和年代感。凭谁问:茶舍幽深深几许,根雕美兮在何处?




每一个根雕都像一位白胡子老人,从他那个年代走来,穿越悠悠岁月,跨过千山万水,带着满身烟尘和一生的悲喜情愁,或大漠孤烟,黄沙淹没了客栈,或江南烟雨,小桥流水人家,或中原腹地,短笛声声,鸡鸣犬吠……
根雕无声却又千言,它们以自我的张力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向人们讲述曾经的故事,历经的磨难,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它们像胡杨一样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于是,被好事者从土里刨出来,去泥巴,洗烟尘,顺势就势,稍做加工,便是仪态万千,千娇百媚,风姿绰约。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根雕为后世留下些什么?在你,在他,在我以欣赏的眼光和怜惜的情怀,来关注,来守护,来聆听,来传颂。
投稿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