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妈妈味儿的端午节》
端午将至,每逢此时倍加怀念儿时北京小胡同四合院的端午节。
端午节还没到,胡同里的大妈大婶们见面少不了就是:“他大婶儿江米小枣儿唔得,您都买了吗?”“听说后街粮店新进的江米,我这就去。”李大妈搭茬儿了:“西口合作社的苇叶儿不错挺宽的,我刚买回来。”过节的氛围最少提前一礼拜就烘托起来了。
妈总是提前好几天趁着买菜顺便就一样一样的把该用的东西买回家。初三这天,妈就把江米和小枣泡上,苇叶和马蔺煮好了。
初四一清早院子里就热闹上了,家家屋门口摆上一大盆泡好的江米和小枣,开始包粽子。院里的孩子高兴的跑这家瞧瞧,蹦到那家看看。小孩子看大人干什么,总喜欢掺乎。妈怕我糟蹋了东西,总是提醒我:“别动啊,坐这看着。”我也只能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看着妈麻利的包着一个个粽子。妈手里一边儿包着一边儿说:“你瞧啊,拿两三张苇叶得捋平了码放匀实了。用苇叶把米和小枣包严实了不能漏米,包出粽子形儿得利索好看。最要紧的是必须用马蔺捆紧了。这粽子啊,包的越瓷实,煮出来才越好吃。”看着白的米红的枣绿的叶,我那小心眼儿里就开始盼着赶快吃上又香又甜的粽子了。
有一年,大约是我十来岁吧。趁着妈正忙别的事,我学着妈的样子,拿两片宽苇叶捋好,折成漏斗形,抓一把江米和小枣,用苇叶包成三角形状,再使劲的用马蔺捆紧,一个粽子算是包成了。 我得意地蹦着跳着拿给妈看。妈惊讶的说:“哟!还真行啊!”我心想每年听您说怎么包,我早就熟记在心了。
晚饭后,我们院里几个孩子坐在板凳上围成一圈,等着听王奶奶讲故事。王奶奶好像有一肚子说不完的故事。到什么节气说什么故事。端午节自然是给我们讲屈原投江的故事了。睡觉前各家开始忙着煮粽子。那时节家家做饭还是烧煤球炉子。晚上睡觉前母亲用大铁锅装满了粽子加足水,把大笼屉盖一罩,等水开了压好炉火,粽子要煮上一整宿才好吃。每家如此,不一会儿院子里就飘出一股股的粽香味,孩子们闻着香味渐入梦乡,期待着明早有香甜的粽子解馋。不用说这一宿妈是睡不好觉的,总得起来两三回,看看火的大小,唯恐干了锅。
初五一清早,我醒来时只母亲已经剥好一盘粽子,撒上白糖,就等我们吃了。不用问各家各户端午节的早点准保都是吃粽子。吃完粽子,大人们去上班,孩子们去上学。热热闹闹期盼了十来天的端午节就算过完了。
回想起来,感觉小时候过端午节那是一个院子、一条胡同人大家一起过节。那种氛围更温馨更隆重。如今不过是自家冷清过节罢了。现在的粽子甜的咸的素的肉的五花八门。想吃什么样儿的随你挑。一年四季什么时候想吃网上下单快递到家,太简单太方便太容易了。从前一年才能吃一回,论食材只有江米小枣儿,原料实在单一。但那是妈亲手包的用心煮熟的,每一粒米都浸透着妈妈的味道。正是因为难得,所以令人更期盼,而且永远怀念吧。
黄文秀
写于庚子鼠年五月初三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