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空谷幽兰
编辑:张守雷
我的心中有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情———端午情;有一团永不褪色的线———五彩线。
小时候盼端午不亚于盼春节。妈说,我那时一听大人们说快过五月节了(端午节)就往鸡窝鸭架跑得更勤了。捡蛋是我最喜欢的事。
那时生活清苦,平日里是舍不得吃鸡蛋鸭蛋的,因为我们姐弟几个的学杂费基本是妈用攒下的鸡蛋鸭蛋换来的。只有端午节那天才能吃上煮蛋或蒸蛋羹。
过节的前一天,奶奶就开始忙了,最先做的是给她的宝贝孙女孙子准备五彩线。她先拿出两大团做活用的线,一团白一团黑,再用蓝红墨水给剪好的白线染色,没一会儿就备齐了四种颜色:蓝,红,白,黑。就差黄色的了,奶奶就从一块黄色布头上折线,五种颜色的线终于都齐了,再把五色线搓成彩色线绳。
端午节早上,天刚一放亮奶奶就挨个把五彩绳系在我们姐弟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我们每人手脖上的彩绳都拴着一枚用小刀刻好的桃核小筐。奶奶总是一边给我们系五彩绳一边说“来,咱们系上这避邪的彩线就五毒不侵啰!”系完后还嘱咐我们带上的彩蝇是不许随便乱丢的,一定要等下第一场雨后摘下扔到大江中。
带好五彩绳,我们就跟着爸爸去江边折柳枝去山边采艾蒿,用露水洗脸。走时奶奶会给我们每人发一个鸡蛋。小弟总是第一个先吃完,然后就盯着哥姐手中的蛋一个劲说“我不要了”结果是又可以多得一个蛋黄或半个蛋清。
采艾踏青回来,我们将奶奶用红纸折好的最大的葫芦绑在柳枝上插在大门两边,小葫芦绑在艾蒿上插在正面房檐上,屋门两边是带着小扫帚的把门猴,窗子上则直接挂上稍大一些的葫芦。
那个被节日气氛唤醒的小院,那微风中愈发精神,灵气十足的红葫芦,那吐着幽香的艾草,那永不褪色的五彩线都成了我生命中最美的风景。
吃过早饭,要上学了。书包里一定得带上几个鸡蛋或鸭蛋,家里条件稍好的孩子还能带上个大鹅蛋。下课时把鹅蛋往书桌上一放会引来好多羡慕的目光。那神情别提多得意啦!
一个端午,小弟中午放学回来,一脸不高兴。一问是他被同学们笑话了,因为他只有一枚鸭蛋。奶奶听了心疼,忙把小弟搂在怀里说:“咱不生气啦,奶奶有办法让你的同学都羡慕你。”说完,拿出了小弟书包中的鸭蛋,用蓝红两色笔在鸭蛋上认真画了起来,不一会儿一枚画着简易虎头的鸭蛋就摆在了我们面前。果然那个端午小弟的鸭蛋得了头彩。
有奶奶的端午总会拥有新的容颜。奶奶的匠心让我们在儿时就感受到了来自节日的诱惑。那有画的端午的鸭蛋,如今已成了化不开的浓浓的思念。
多年过去了,我家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端午习俗。只不过现在是我们给老爸老妈拴五彩线,买香包,挂葫芦,画鸭蛋画……然后牵着手领着他们去踏青。
真个是“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文章内容来源】百度APP《一诗一文》(人民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