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福礼 让女人更内涵
王 媛
一袭汉服唐装,飘逸如仙;双手抱拳,置于胸腹之间,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美腿微屈,头微低下,一个标准的万福礼,更显女子温柔。
万福,吉祥用语,缘自《诗经》。《小雅·蓼萧》有“和鸾雍雍,万福攸”之句,《小雅·桑扈》有“彼交匪敖,万福来求”之语,说的是銮铃悦耳响叮当,万般福祉归圣躬;贤者交往不倨傲,万福汇聚他身上。“万福攸同”“万福来求”,表达的都是福气满满、福气多多,发展为祝颂的话语,与现在见面相互问好异曲同工。
而万福礼,则是人们在行礼时的礼节性交流和问好缘于先秦,男女通用,而非女子专用。如东汉学者赵晔编撰的史学著作《吴越春秋》,其中的“勾践入臣外传”记载的“大王延寿万岁……觞酒既升,永受万福”,是喝酒时的颂语,没有行礼动作。所以,秦汉时期,女子行礼,多以肃拜而礼。
肃拜,《周礼》言之“俯下手,今时撎是也”,西汉经学大家郑注之《少仪》有注,称肃拜乃“拜不低头也”。而“撎”字,《说文》解释是“举首下手也”,意思是说女子不跪拜。其中,“肃”,一做站立、立姿解,一做庄重、恭敬解。也就是说,女子行肃拜礼时,身体直立,双手抬至额迹,再向下伸,以头碰向手而不着地为好。对此,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古代女子首饰盛多,如副笄六珈之类伏于地上不雅,故古代女人跪坐而行礼,不跪拜。
最初的万福礼,女子双手放在胸前正中间,不分左右。那双手是什么动作呢?是握拳,且右拳在左拳上,上下稍微动上一动即可,然后再微微低头,稍微弯曲一下膝盖,同时口中还要说“万福”。
唐代时,武则天称帝,她作为史上首位女皇,对女子行礼做了规定,行礼时“正身下立,两手当胸前,微俯首,微动手,微屈膝”即可,不须跪拜。这种礼仪在当时,叫“女子拜”,“万福”一词,也成为女子专用,并得以流传。
至宋代,随着男女服装样式的各自发展,故而女子与人相见时,所行礼节称之为“万福”。如南宋评论家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有“致恭于祖祢祠堂,聚揖于厅;妇女道万福于堂。暮,安置亦如此”之语,明代小说家施耐庵的《水浒传》,有“那妇人拭着眼泪,向前来深深的道了三个万福”之句。只是宋代的万福礼,与女子的叉手礼并行。
关于宋代的叉手礼,宋代学者陈元靓的《事林广记》记载:“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也就是说,宋代的叉手礼,双手手指交叉在胸部以示敬,这种叉手礼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使行。所以,宋代启蒙教育学者王虚在他的《训蒙法》中说,“小儿六岁入学,先数叉手,以左手紧把高手,其左手小指指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也”。而女子行礼后,再道上一句“万福”,当属最基本的万福礼。
到了清代,特别是清代中后期,由于被汉化,满族女子也开始行万福礼,只是满族女子的万福礼和汉族不一样,是满族女人的蹲礼,与汉族女子万福礼的结合:左腿在前,右腿在后,两翻交,并拢手指,双手手指相握,置于身体左侧,同时下蹲,但幅度不大。因此,江永的《周礼疑义举要》中说:“今时妇人之拜,直身而微动其手,微曲其膝。”
女子行礼,立容,右手叠放于左手,置于腹前,两膝微曲,颔首低眉,微微伏身,颔首微蹲,最能体现女子柔美、端庄、优雅之美,体现女子的娇羞之美。

【作者简介】
王 媛
济南家庭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缘情六礼文化传媒品牌创始人
济南市历城区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