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 张衡钧 1908——1997)
我的奶奶名叫张衡钧,1908年2月出生,是安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芜湖《皖江日报》《工商日报》创始人张九皋先生的长女。我的奶奶从小在家庭的熏陶下,受到的是传统的礼教的教育,她出生之后一段时间里,正是她父亲创业之初,家境艰辛,跟随母亲在南京乡下,父亲的坚韧刻苦,母亲的贤良勤劳,潜移默化影响着她。之后她又有了一个弟弟、四个妹妹,在家中始终起着大姐的表率作用,受到了弟妹的尊敬。
(年轻时代的奶奶和爷爷)
1925年,17岁的奶奶嫁给了时任皖江日报外勤记者的爷爷柏毓文,进入柏家的大门,自此奶奶辛勤操劳家务,养儿育女,为上为下,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对柏家忠心耿耿,做到了鞠躬尽瘁。” “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绝不是夸大其实的赞语,而是实实在在的精神。奶奶生了九个孩子,从小夭折和长大病逝了五个,还有四个儿女(我父亲是老二,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在他们身上,奶奶倾注了大量心血,我们这一代又让奶奶操碎了心,奶奶的传统贤妻良母的优秀品质,为柏家上上下下所称赞。她为柏家作出的操劳和牺牲确确实实体现了“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精神。我和大弟弟都是奶奶带大的,在我少时的记忆中,奶奶性格独特、神态可亲、脾气温和。奶奶的关怀体贴入微,奶奶的悉心教育,和奶奶的亲密感,永远令人难以忘怀的。
7
(前左是我的奶奶右是爷爷。后左起是我小姑柏龙珍、母亲、父亲和小叔柏龙驭)
(前排左奶奶右爷爷,后排左起小姑柏龙珍,大姑柏龙吟、大姑父王福年、小叔柏龙驭)
勤劳节俭的奶奶
从我记事起,就觉得奶奶是我们这个家庭最能干的人,是最勤劳的人。她每天最早起床,买菜做饭,打扫卫生,家务活几乎是她一人所为。那时爸妈工作忙,又经常出差,我们这个家就是奶奶一人在操心操劳。可以想象如果我们家没有奶奶将会变成什么模样。奶奶勤俭持家是很出名的,有些事现在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但在那时确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楼凉台。作者小时候和奶奶曾住在这里)
第一件事,奶奶对剩饭剩菜从不浪费,每天的剩菜都要鼓励我们尽量吃完,我们吃不完,她就来吃,所以一般情况都是她最后吃饭,经常看着我们吃完后她才来“打扫战场”。实在吃不完,她就把菜放在篮子里搁在凉台上(那时没有冰箱),有些菜她并不喜欢吃,也要装着喜欢吃完它。凉台上的饭菜放到第二天或第三天就会变坏变馊的,就这样她还舍不得倒掉,还要将这些菜送到食堂养猪场或者叫保姆带回农村家喂猪,丝毫不浪费。
第二件事,奶奶买菜喜欢买一些便宜、看起来不太新鲜的菜,回到家里择洗需费很大功夫,但在奶奶的妙手下,“烂”菜叶变得脆嫩双扣,“臭”鱼让人垂涎欲滴。奶奶买苹果和梨子也是捡便宜的买,她每次削好苹果或梨子,切成一片一片,好的给爷爷、我和弟弟吃,有点疤痕的她自己吃,而且最后连削下的苹果皮和梨子皮她也放到嘴里嚼半天——她连苹果梨子皮都舍不得扔啊!
第三件事,奶奶特别注重节约用水用电,家里电灯人不在房间里决不开,白炽灯的瓦数也用的很低。有次家里灯泡坏了,奶奶叫我去买个新的,谁知我在代销店买了灯泡回家却挨了一顿骂,说我灯泡瓦数买高了,硬逼着我去换了个瓦数低的。家里省电,过道楼梯的电灯使用她也节省,经常是人过关灯。奶奶用水更是节省,洗碗水和洗菜水从不倒掉,用来涮痰盂或作他用,洗衣服水(那时没有洗衣机,用盆和搓板洗)用来拖地。奶奶勤俭节约的点点滴滴影响了我,感染了我,以至于后来我也变得比较小气和抠门。记得在“文革”时期,我一人在家和保姆(丁奶奶)带小弟弟,妈妈给的生活费我天天记账,尽拣便宜菜买,而且买的量很少,使得保姆奶奶经常向妈妈告状,提出了强烈抗议。这件事后来传开,我被戴上了一个不太好的、“抠门”的帽子。实际上我并不抠,我始终认为该省的地方就要省,该抠的地方也应该抠,在这方面,奶奶永远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热爱劳动的奶奶。
奶奶对劳动有着特殊理解——她认为劳动是人的美德,在劳动中能够体现人的价值。奶奶热爱劳动,天天手不停脚不闲,她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你要做一个热爱劳动的好孩子”。在奶奶的教诲下我对“劳动”二字是很崇拜的,对劳动人民也是非常非常崇敬的。奶奶为了让我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经常逼着我做两件事。一是洗碗,她认为洗碗是每天必做的事情,通过洗碗劳动可以培养劳动的意识。刚开始每次吃完饭,看到水池里一堆脏碗脏筷,我实在不愿意动手,但是没有办法,奶奶强制命令,不敢违抗。有时想偷懒,故意到外面上厕所,转了一会回到家,碗筷还是放在那里等着我洗,只好把它洗完。二是抹灰,奶奶在家里打扫卫生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给所有的门窗、桌椅、箱柜抹灰,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开始我打心里不愿意,经常磨洋工,偷工减料,有时我为了显“政绩”,故意将抹布在地上擦,然后在水里搓洗使水变得很脏,后来被奶奶发现,竟对我严密监视,并检查我抹灰的干净程度。在这两件事上,奶奶用心良苦。奶奶一方面经常教育我热爱劳动,一方面让我付诸实践。后来我洗碗和抹灰非常熟练,干净利落地通过了奶奶的考试。这两件平常劳动小事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了热爱劳动的高贵品质,使我终身受益。说实话,后来我长大成人成家后,洗碗洗菜一直是我的绝活,洗得又快又干净,这与奶奶的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只是现在有时“懒”字作怪,不想洗而已。
吃苦耐劳的奶奶。
我很小就感觉奶奶特别能吃苦,有时日子真是很苦,奶奶将苦大口大口地咽下,眉头都不皱一下;有时候日子并不是很苦,但奶奶却在寻找苦。在苦中她自有乐趣,她在苦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记得1962年我上小学的前夕,住在皖南歙县的小姑身体不好,奶奶带着我从合肥赶往歙县县城。奶奶带的东西很多,又要照顾我,在当时交通非常不便的情况下,我们在路上吃尽了苦头。奶奶不让芜湖的亲戚接送,硬是在漆黑的早晨匆匆步行赶到芜湖汽车站,坐了整整一天的长途汽车,我们没水喝,只是在车上吃了几个馒头,真不可想象当时是怎么过来的。记得在歙县,由于人生地不熟,我整天跟着奶奶,她到哪里我跟到哪里。一次她到练江去洗衣服和洗菜(小姑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到汹涌波涛的江水,我很害怕,一直牵着奶奶的衣服怕她掉到江里。现在想想,这是我对奶奶的依赖啊!奶奶为了给小姑补充营养,买了一些罐头给她吃。罐头在当时可是很高级的食品了,我每次看到小姑床头前放着枇杷罐头,真是馋得流口水,但是奶奶自己从来不吃,也不许我碰一下。奶奶带我上了黄山,那可是我第一次上黄山,印象中那时的黄山还是原生态的黄山,几乎看不见什么人,在没有索道和轿夫的情况下,我和奶奶硬是靠双脚爬到了北海,我累得哭啊,奶奶也毫不怜惜。我清楚地记着奶奶为了抬头看山,戴的帽子掉入悬崖下面,为此奶奶懊恼了好几天。还有1974年春节,奶奶叫我们都到广德农村过年,因为我的大姑一家下放在那里。奶奶带着婶婶、表弟和表妹从歙县去广德,我和大弟弟从合肥去广德。奶奶她们一行坐长途汽车到了广德,偏偏遇上下大雪,她们冒雪转乘小货车,再走乡间小道,挑着行李和年货艰难地到达广德偏远的山村,一路上吃尽了苦头,然而奶奶却以胜利者的姿态向全家表功。很多年过去婶婶谈及此事还有痛苦之感,她说奶奶带的东西太多了,好像就是搬家呀。在奶奶的影响下,我也颇能吃苦,也是在那年,我和大弟弟从合肥去广德大姑家过年,到县城时是下午,已经没有去公社的班车了,如果在县城住一晚,不知如何安顿,于是我当机立断,带着大弟弟徒步而行,四十公里路程啊,我们先沿着公路走,后顺着小道行,越丘陵、过农田,终于在天黑时安全到达大姑家,奶奶(已先到几天)和大姑一家看到我们累的那个狼狈相,都吃惊不小,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我们小小年纪居然能走路过来。我现在已记不清当时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了,至今我和大弟弟的“英雄事迹”仍被许多长辈啧啧称赞。我和大弟弟还有一件“英雄事迹”也值得回忆。文革有一段时间,大弟弟耳病严重(他从小天生有一只耳朵听力不好),为了给大弟弟治疗,打听到合肥解放军105医院针灸治疗有特效,于是带他去105医院进行针灸的重任落在了我的身上。我已记不清去医院多少次了,那时感觉105医院很远很远,为了省钱,我坚持不乘公共汽车,天天步行来回,小小年纪感觉累啊,尤其是大弟弟累的直哭,我也不怜惜,硬拽着他往前走。偶然一次遇到运粮食的马车(那时合肥城里确实有赶马车的),我就甜言蜜语求马车夫让我们顺便坐坐,可能马车夫看我们年少可怜,就同意带我们一程,就这样我和大弟弟坐着马车往返医院的事时有发生。这段偶尔乘马车的经历我印象太深了,虽然讨了一些便宜,但步行吃苦还是占多数时间的。总之,是奶奶吃苦耐劳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鼓励着我,而且影响鼓励我一辈子。

(奶奶和爷爷的合影)
多管闲事的奶奶
奶奶不仅在家里忙这忙那,在我们文化局宿舍大院里也忙个不停。院子里有个居民委员会,奶奶好像在那里担任什么职务,每天都要到居委会去“上班”。那时居委会什么事都管,而且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真没想到奶奶在这方面有特殊的才能,院子里的事她管得不厌其烦、不亦乐乎。由于奶奶多管闲事,博得了院子里大人孩子的高度赞扬,院子里没有人不知道柏奶奶的,“柏奶奶”这个称呼既亲切,又尊重,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我记得有两件事可以充分证明柏奶奶的多管闲事。第一件事是:有一年街道给居民委员会下达任务,是做福利衣裤,支援贫困地区。本来任务不多,也没有指定完成数量,然而奶奶却在居委会主动请战,主动定下了缝纫数量,而且率先购买了缝纫机在家里大干了起来。奶奶不但自己做,还经常邀请大娘大妈们来到家里共同做。我经常放学回到家里看到一屋子的人,她们叽叽喳喳,研究“工作”。爷爷有时埋怨她多管闲事,她却满不在乎,在热情“工作”中将多管闲事进行到底。第二件事是:那时邻居关系都处得非常好,串门聊天是家常便饭。可是奶奶除了串门聊天外,还经常帮这家做个饭,帮那家洗个衣,帮这家带带孩子,帮那家买买东西,她的热情辛苦使她忙得愉快,忙得自在。有一次奶奶在邻居家做饭忘了回自己家做饭,惹得爷爷饿得大发脾气。奶奶这种多管闲事的传统后来也带到歙县小姑妈家,在那里奶奶又是和街坊邻居打成一片,帮这家烧饭,帮那家带孩子,创造出“柏奶奶”更加美好的声誉。
大度明理的奶奶
奶奶文化水平并不高,可能小学文化程度都达不到,然而她非常好学,懂得很多道理,有时她知道的事、说的道理我都感到非常吃惊,按照现在时髦的赞美语,就是“奶奶真是太有才了”。奶奶从旧社会走来,真心热爱新社会,我确确实实感到奶奶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人,思想境界也非常高。她对我的教育方式一是唠叨嘱咐,二是身体力行。她教育我好好学习,扎实打好基础,将来长大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她教育我热爱劳动,尊重普普通通劳动者,将来通过辛勤的劳动做到丰衣足食;她教育我团结友爱,尽量帮助有困难的人,将来在社会上忍让谦和做到平安和谐;她教育我爱憎分明,抵制粗俗和不健康的东西,将来处事两袖清风洒脱干净;她教育我勇敢坚强,不相信任何鬼神,将来勇敢地承担起社会家庭的责任;她教育我很多很多……现在想来,奶奶有些教育的语言过于偏“左”,有些也不一定是她真实想法,但不管怎样都是美好的意愿,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由于刚上小学那段时期,爸妈工作忙,出差多,我基本上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话语不多,我的家庭教育只能以奶奶的唠叨为主。奶奶有些语言是很经典的,到现在都没有过时,如“热情待人,别管别人如何待你”、“吃亏是大福”、“人心不足蛇吞象,事事想开体宽胖”、“相信群众相信党”等等,还有很多已经想不起来了。在奶奶的教育下,我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学习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我在下放农村劳动时期,能够较快进入角色,苦活脏活从不落后。我在工作岗位对名利等事情看得很淡,从不溜须拍马,从不丧失尊严。我和同事、同学、朋友交往始终以诚待人,不论等级,不看脸色,能够帮忙的,一帮到底。我的勇敢也是有故事的,记得一次小学暑假我一人从芜湖亲戚家回合肥,到合肥火车站已是深夜2点,我提着一大包亲戚买的长江刀鱼徒步走回家(那时夜里街上几乎没有行人,许多街道没有路灯),可是走到家门口才发现院子大门已经关闭,值班人员进入梦乡,我呼天不应,叫地不灵(那时没有电话和手机),唯一的办法只能翻墙头而过,于是我将鱼和行李扔过墙头,顺着电线杆爬上墙头,再勇敢地跳下墙头。到了家里,奶奶吃惊地望着我,问我如何一人回来,怎敢如此深夜回来,又如何进了院子,我自然是侃侃而谈,大显“英雄”本色。总之,奶奶给我最大的财富就是永远保持做好人的基本原则,恪守“中庸之道”。奶奶在任何艰难、困苦、疑惑、难受的环境中,能够保持平和、淡定的良好心态,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的。现在有时回忆奶奶所经过的点滴事例,确实感到十分难得。现在许多人夸奖我心态好、与人为善,可能就是我从奶奶身上吸取的养分。
健康硬朗的奶奶
奶奶始终认为,要生活、要操劳,必须要有个好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名言,奶奶经常挂在嘴边,她从内心感觉到这个“本钱”太珍贵了,她切身感受到这个“本钱”给她带来的好处。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奶奶就经常鼓励我锻炼身体,教育我讲究卫生,起居注意保健,生活要有规律。现在想想,在那个年代奶奶这种“本钱”意识是何等超前,对我以至于以后的生活大有益处。我上小学很长一段时间,奶奶规定我每天清晨吃早餐之前喝一碗盐开水,刚开始真是不习惯,也很难坚持,但奶奶很严厉地逼着我喝,很严密地监督我喝,我只能闭着眼睛强忍着喝下去。说实话,我当时说不清楚、也不知道喝盐开水有什么好处,但养成了每天清晨空腹喝盐开水的习惯。奶奶还坚持要我和弟弟每天临睡前必须洗个热水脚,不洗脚不让睡觉。有时晚上在外看戏回来很晚,想偷个懒悄悄爬上床,也被奶奶从被窝里揪出来乖乖地洗脚。奶奶还让我每天早睡早起,吃饭定量,不要贪睡熬夜,不要暴饮暴食。她有许多口头禅现在还在我耳边回响,如“清晨空气好,锻炼少不了”“春捂秋冻”“少吃多有味,多吃伤脾胃”。正因为有奶奶的严格监督,我养成了不少好习惯,在小学阶段几乎没有感冒生病。奶奶不仅教育我热爱生活,注重保健,而且以身作则。她每天早晨很早起来,在大院里做操锻炼,吃过晚饭带着我出去散步。也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流传一些稀奇古怪的保健方法,如“甩手疗法”“喝水疗法”,奶奶都十分感兴趣,很有毅力地坚持这些“疗法”,有时还强迫爷爷、我和弟弟也接受这些“疗法”。我看到奶奶那种认真虔诚的态度,时而感到可笑,时而感到纳闷,但还有一种感觉就是佩服。不管这些“疗法”是否真的有效,奶奶那种保健的意识和坚持的毅力确实使我深感敬佩。奶奶很少到医院去,省立医院的余医生和我们家是世交,也是我们家的常客,奶奶经常不厌其烦地向他请教医学保健知识。她不仅掌握了一些吃药的学问,还学会了简单的针灸和按摩,她小病自己看,很少给家人添麻烦。后来在歙县小姑妈家又和下放医生盛医生成为铁杆朋友,豪爽的盛医生经常在我家做客之余滔滔不绝地“吹嘘”他的医术,不知不觉间又对奶奶普及了医疗卫生知识,奶奶学而不厌,乐而不疲。我从小到大一直感觉奶奶毅力坚如钢,一直欣慰奶奶有一个硬朗的身体。奶奶就是靠着硬朗的身体操持着我们这个家,就是靠着硬朗的身体带大我和大弟弟,也是在最困难的年代靠着硬朗的身体照顾瘫痪在床的爷爷。奶奶晚年摔跤骨折后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最后也没有在医院的病床上而是在自己卧室中含笑离去。奶奶知道“本钱”的重要和珍贵,为我们树立了保护好“本钱”的榜样,而且我们全家更知道,奶奶依靠她的“本钱”创造出家庭和睦、处惊不乱、合家欢乐的时光。

(奶奶爷爷和大弟弟)
坚强好胜的奶奶
在“文化大革命”时,我万万没有想到奶奶也会受到残酷的冲击,因为奶奶对“文化大革命”、对毛主席可以说虔诚到了极致。家里设立“宝书台”,奶奶最积极,她是名副其实的指挥者,每天逼着我们全家在“宝书台”面前早请示、晚汇报,奶奶向毛主席表忠心是发自内心的,有时我站在那里三心二意会立刻遭到奶奶的训斥。还有跳“忠字舞”,奶奶也是学而不厌,刻苦钻研,虽然舞姿不是很优美,但绝对是一板一眼,有时还逼着我和她一起跳,以便在居委会组织的跳舞中显现身手。可是突然有一天,奶奶和爷爷被造反派押走,还被打成“特务”关进“牛棚”时,我感到犹如晴天霹雳,完全不可思议。然而我也万万没有想到奶奶受冲击后能够保持平和坦然、镇定自若。记得奶奶住进“牛棚”的前一晚对我说的话:“好孙子,要记住毛主席的伟大教导,要相信群众,相信党。”我当时含泪点头,似乎是朦胧相信了。奶奶住的“牛棚”就在院子里公共食堂旁边一个放杂物的小屋,和她住在一起的还有一个文化局的女干部(也是“揪”出来的“三反分子”),名字叫宋亦英。我经常偷偷去看望奶奶,有时也买点糕点给她送去。每次去我都惊奇地看到她在里面就像平常一样,睡的床铺也整理得干干净净,她乐呵呵地和我说话,叫我带好弟弟,实际上我看得出她内心的痛苦和煎熬。每天我在院子看见她在造反派的监督下扫地劳动,我真想走上前帮她扫地,但是我做不到,我那时完全是一个懦弱、麻木的少年。
现在想想奶奶在困境中显示出的镇定自如实际上是坚强的体现。奶奶内心想得很多,但是她不说,苦衷很多,她也不说。不知道是一种虔诚还是一种愚昧,但是我相信奶奶心知肚明,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清楚,我始终认为奶奶是一个坚强好胜的女人。后来,奶奶和爷爷被迫迁住皖南歙县小姑妈家,奶奶又一次显示出坚强的本色,爷爷瘫痪在床几年全靠奶奶精心照顾,每天喂吃喂喝,翻身擦背,奶奶为了爷爷又一次“为柏家鞠躬尽瘁”。可以这么说,没有奶奶的辛勤劳动和坚韧不拔,爷爷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奶奶的坚强性格使得爷爷享受到最后时光的安逸和欢乐。记得我每次去歙县看望病床上的爷爷,从他的眼神中看得出对奶奶的感谢和不舍,也看得出他对奶奶坚强性格的赞叹和佩服。
感天动地的奶奶
奶奶在歙县住了10年,随着文革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开始,她也随着小姑妈一家工作调动又迁回到了合肥,只是将爷爷的坟地永远留在了古老的山城。

(晚年的奶奶)
奶奶在合肥依然和小姑妈一家住在一起,但她的温馨住所也是我们合肥所有亲戚欢聚的中心。奶奶看着儿孙满堂、热闹非凡的大家庭,自然是心满意足,然而她也情不自禁产生孤独的伤感,一是常常怀念爷爷,二是恋恋回忆过去。她对爷爷的感情太深,她对柏家的付出太多。我每次去看望奶奶,非常理解她强烈怀旧的心情,不仅和她叙家常、谈心事,还和她一起回忆难忘的过去。奶奶太重感情,经常说着说着就泪流满面,她的口头语:“感动天和地”绝不是夸张,确实体现在了许多事例中。奶奶的笑声和眼泪一直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她老人家日益苍老的面孔在平淡的生活中始终体现出感动的痕迹,我虽然后来上大学,参加工作,结婚生子,但在奶奶面前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我从内心佩服奶奶的为人,佩服的五体投地,我从心底敬佩奶奶的坚强,敬佩的全心全意。有时我真是想到奶奶的一生完全可以拍摄一部催人泪下的电视连续剧,奶奶的一生既有惊心动魄,也有心平气和,她在曲折感人的剧情中是活生生、真切切、感动天和地(奶奶的口头语)的主要角色。奶奶在她腿骨折卧床不起的时刻还顽强地和病魔进行抗争,她有几次和我耳语:我不想离开你们,我怕死啊,如果我不在了,你们千万不要难过,奶奶一生鞠躬尽瘁啊。1997年的一个晚上,我清楚地记得奶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喋喋不休地念叨着爷爷,念叨着全家,她躺在床上睁大双眼,眼角挂着泪水,我趴在她的身旁,看着她慢慢闭上眼睛静静地离去。我伤心欲绝,不停地哭着声声呼唤着奶奶,我难受、痛苦的心情已经无法表述。
我和奶奶相伴多数时间是在我的童年和少年,在那年幼的岁月,奶奶的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给我有刻骨铭心的影响,她的平凡点滴熏陶感染着我,使我永远以奶奶为榜样,永远给我力量,奶奶在我心中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