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亚平 邵阳 文字的舞台 5月7日
(纪实性长篇小说连载10、11)

【 10 】
湘黔铁路从湖南株洲到贵州贵阳,全长902公里。连接京广、浙赣、川黔、黔桂、黔昆等重要铁路干线,稍晚又与枝柳铁路相连,是一、二线到三线的门户,战略意义无与伦比。
国民党政府曽于1939年沿湘江两岸修筑湘黔铁路。已在湘潭至蓝田之间铺好了轨。后因日寇大举入侵,武汉失守,紧接着日军又大兵压境,进犯长沙。因国民政府已迁至重庆,担心这条铁路可能被日军利用,又全部拆除。
1959年修建娄底至邵阳的铁路,1962年又修好了娄底至金竹山的铁路。贵州方面,1958年修好了贵阳至贵定的铁路。
1970年至1973年底修建的湘黔铁路主要是指从金竹山至贵定之间全长631公里这一段。
这一段铁路的施工难度在当时的国内是数一数二的,不仅要跨越湖南几大水系的诸多支流,还要贯穿号称天险的雪峰山脉,进入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
列车在湘黔线上行驶,经常是过了桥梁进隧道,出了隧道又上桥。由于峒隧多,大白天车上的灯是整天开着的。
列车过桥时,望着桥下几十米的峡谷激流,胆小的旅客都会头晕目眩。
过去使用蒸汽机车和柴油机车时,由于山洞多,烟尘无法排出,车厢里满是刺鼻呛人的烟雾。到贵阳下车后,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
近年来,湘黔铁路成功地实施了电气化改造。加之空调车厢的普及,在湘黔线上的旅行才真正成为了一种享受。
在这条线路上行车,满目是其他地方较少见到的青山绿水、奇花异石。苗岭侗乡的山,既雄峻又清秀。置身其中,有一种回到大自然返璞归真的感觉。
那种感觉实在是妙不可言。
为了更深刻地体会今天这感觉,不妨回过头去体验一下当年的那种感觉。
开工已经一个月了。工地上到处是人。
由于机械化程度低,不得不实行人海战术。参加施工人员的密度达到了每公里施工段两千到两千五百人。
白天工地上人山人海,红旗招展,炮声隆隆。高音喇叭、口号声、歌声、夯声,震天价响。
晚上则灯火通明。发电机轰鸣声、风镐的“突突”声,压路机时大时小的马达声和叽叽嘎嘎的履带声,彻夜不息。
一条条通向工地的简易公路出现了。一个个山头有的从顶上,有的从半腰被劈开了,剥去了绿装,现出了黄的土、灰的石。
【 11 】
黄平挑起满满一担土,在拥挤的人群中大步走着。突然,前面咔嚓一声脆响,前面挑土的人的扁担断了,两只竹筐掉到地上。
黄平收不住步,一脚踩在筐上,摔了一跤。
断了扁担的是毛狗,他一扬手,把断扁担扔得老远,气恼地嘀咕:“贼日的,嫩毛竹怎么拿来做扁担!”
他用两只手提着筐,走了没多远,手就被铁丝勒得生疼,只得放下。黄平赶上来,把四只筐摞在一起挑了起来。
毛狗喊道:“哎,不行!”话没落音,只听“啪”的一声,黄平的扁担也断了。俩人只好提着筐去倒土。好在土已经不多了。
工地上的人太多,熙熙攘攘,磕磕碰碰,一筐土挑到那头能剩下一半就不错了。
两人又跑到工地边的工具修理处。这里破土筐烂锄头断扁担堆成了小山。
“这个时候到哪里去给你们换新扁担。”修工具的人嘟哝着:“前天下午才卸下的一车新工具,现在全部用光了。”
他削了一块竹板垫在断扁担中间,用铁丝绑了绑:“行了,干活去吧。”
毛狗用挑剔的眼光看了看胡乱绑好的扁担,不满地瞪了那人一眼,说:“贼日的!”
他走了几步,脱下自己穿的草鞋,递给黄平:“莫嫌弃,穿这个比你那个好走路。”
黄平脚上那双破球鞋,左脚的前面裂了大口,走起路来像张着大嘴喘气的蛤蟆。右脚的鞋跟部分全断了,汲在脚上像穿拖鞋。
黄平把草鞋又扔了回去。
“怎么,嫌弃我?我是农村的,光着脚也能干活。再说,我会打草鞋,比我爷爷打得还好。晚上回去问老乡要一点稻草打一双就是了。”
黄平没吭气,找了一段麻绳把球鞋绑了绑,说:“你那玩意我穿不惯,打脚。”
一连的炊事员唐四跑过来,说:“黄平、毛狗,指导员要你们回去卸车。来了一车工具。”
指导员是公社陈副书记,他带队来铁路后就留下了,担任一营副教导员兼八连指导员。
毛狗朝唐四呲着牙说:“我日你家翠翠的,你们几个做饭的,好吃好喝带好玩,卸一车工具还来找我们”
“少胡说八道,陈书记找黄平还有另外的事。”
